粉蝶放之,蝶止者幸焉”(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
天子的多情,也感染了身邊的人。玄宗曾經組織宮女們為邊塞軍士縫製衣服。有個兵士穿上了這批衣服,還在短袍中發現了一首詩,詩曰:“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畜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兵士讀了頗為神往,便將這件事報告了主帥,主帥報告了玄宗。玄宗十分感動,找出了寫詩藏於袍中的宮女,將她嫁給了發現詩的兵士。邊塞士兵聽聞後都十分感動,一時傳為佳話。事見明人蔣一葵所著《堯山堂外紀》。
開元二年(714年),朝野上下盛傳當今皇帝將廣選民間女子,以充後宮。玄宗聽到風聲後,立即命有關部門準備車牛,將後宮多餘宮女從內朝正殿南面的側門崇明門遣送回家。為此,玄宗還專門下了一道敕旨,表示“往緣太平公主取人入宮,朕以事雖順從,未能拒抑”,如今人頗喧譁,“以為朕求聲色,選備掖庭”, “見不賢莫若自省,欲止謗莫若自修,改而更張,損之可也”(宋·王溥《唐會要·卷三》)。顯然,這道敕旨是出於平息輿論,表示不求“聲色”。玄宗的“見不賢莫若自省,欲止謗莫若自修”這兩句話,表達了他損情抑欲的決心。但實際上,他是熱愛女人的,而且,在挑選女人的眼光上,他極為獨到而挑剔。天子風流好色的這一點,日益顯露了出來。後宮開始不那麼平靜了。
因為王皇后無子,趙麗妃所生的兒子李瑛被立為太子。之後,皇甫德儀、劉才人也各自喜得貴子。王皇后越來越感到玄宗的冷落,危機感也越來越強烈。這時候,光彩照人的武氏出現了。她一出現,頓時使王皇后由不幸淪入了絕境,趙麗妃等人也由有幸淪入了不幸的行列,色衰愛弛後的厄運一併降臨在這些不幸的女人們身上,甚至由此而禍及已經被立為太子的趙麗妃的兒子李瑛身上。
四 楊家有女名玉環
楊玉環,祖籍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出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她的高祖楊汪系隋朝名臣,曾拜國子監察酒,唐初被太宗李世民所殺。父親楊玄琰是蜀州司戶,負責掌管戶籍、計帳、道路、商旅、婚姻、田宅等事務。楊玉環10歲時,父親早亡,由任職河南府士曹的叔父楊玄珪收養。叔父對她極為溺愛,視為親生女兒,叔侄歡洽,以“父女”相稱。在叔父家生活的這幾年,楊玉環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在舞蹈方面有極高造詣。楊玄珪官職級別雖然不高,但卻在東都洛陽做官,社交範圍相當廣泛,這就為日後楊玉環出嫁名門望族提供了機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楊玉環越來越出挑得與眾不同。她天生麗質,舉止高雅。尤其是她自幼擅長歌舞,有著極高的音樂天分,更增添了她的魅力。“楊家有女”的美名漸漸傳播開來。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武惠妃所生的女兒咸宜公主出嫁。楊玉環獲邀在婚禮上陪伴咸宜公主。咸宜公主同母弟壽王李瑁看見美麗的楊玉環,一見鍾情。經過與母親武惠妃商量,並徵得玄宗同意,於當年十二月納玉環為壽王妃。婚禮由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和黃門侍郎陳希烈主持,排場非常大。楊玉環從此邁進了唐皇室的生活圈子,開始了與李氏父子的感情糾葛。
。 想看書來
一 糟糠之妻忘得快(3)
楊玉環嫁入壽王府一年後,便與丈夫隨玄宗與武惠妃一行回到了長安。小夫妻都還相當年輕,日子倒過得輕鬆寫意。楊玉環的風姿與溫婉不但贏得了壽王的百般歡寵,也得到了婆婆武惠妃的格外關照。武惠妃當時有中宮皇后之實,在她的庇護下,雖然宮中皇儲鬥爭尖銳複雜,甚至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壽王李瑁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只是與楊玉環沐浴在安適悠閒的小家庭生活中。
然而,好日子很快就結束了,武惠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暴病身亡。次年,忠王李璵(後來改名李亨)得立為太子。失去了母親的呵護,壽王李瑁的地位不但急劇下降,而且還時刻擔心一些人會把對母親武惠妃的仇恨發洩到他身上。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照皇室慣例到驪山溫泉避寒,聽人提及楊玉環豔麗無雙,便立即派最親信的妹妹玉真公主遠赴壽王府,召壽王妃楊玉環隨侍華清宮。皇帝只召兒媳不召兒子,壽王夫婦都明白即將發生什麼事情。楊玉環性格單純,此刻心情悽慘,對壽王說:“臣妾侍奉殿下,共訂白頭偕老之盟,發誓永不變心,誰想皇上下詔迎見。臣妾料想,此去一定與殿下永別了。”自古君命難違,壽王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