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自結交。安祿山也願意結交吉溫為心腹,經常借謁見玄宗之便,誇獎吉溫如何如何有才幹。因此,當安祿山兼領河東節度使,要求吉溫擔任副使、知留後,具體管理河東節度府事務,玄宗立即允諾。吉溫又保薦大理寺司直張通儒擔任留後判官,協助他理事。如此一來,安祿山就開始交結心腹,壯大自己實力。

當時連擔任御史中丞的楊國忠也常在安祿山上殿、下殿時攙扶、導引,有意討好。這使得安祿山有些忘乎所以,但朝中還有一個令安祿山寢食難安的人——這就是李林甫。安祿山派駐長安的心腹部將劉駱谷經常去探李林甫的口風。如果劉駱谷轉告說李林甫說安祿山的好話了,安祿山必然會興高采烈。反之,如果劉駱谷說李林甫說了,要安大夫好自收斂一些,安祿山一定會雙手按床嘆息說:“唉,我命休矣!我命休矣!”

安祿山身邊一些有野心的謀臣干將看到如此情景,便想將賭注下在安祿山身上。他們假託圖讖符命,勸安祿山說:“您現在一身兼任三鎮節度使,兵多將廣,刑賞由己,為何還要受李林甫的控制呢?我們測解圖讖符命,都表明您當代唐為帝。請您不要有違天命!”

此時的安祿山,已經身兼三鎮節度使,成為勢傾北國的顯赫人物。“賞刑己出,日益驕恣”,又見唐朝內外“武備墮弛,有輕中國之心”。不過,安祿山此刻的還是相當感激玄宗,畢竟他平步青雲、位極人臣,全仗了大唐天子的恩寵。只是他擔心玄宗年事已高,萬一有變,將來太子即位,而他過去為了討好玄宗,曾經見太子沒有下拜,大有嫌疑,因此十分懼怕,便開始為自己準備後路,於范陽築雄武城。表面上是表示抵禦敵寇,暗地裡卻貯藏了大批兵器。

安祿山豢養了同羅以及投降的奚、契丹曳落河8000餘人為親信,稱為“曳落河”,胡語中是“壯士”的意思。還有家僮教習弓箭100餘人,對他們給予恩賞信任,豐厚供給,使他們感恩涕零,竭誠效忠,驍勇善戰,一可當百。又畜養了戰馬數萬匹,牛羊5萬多頭。

在安祿山的陣營中,確實有不少才華出眾的漢族文人與武將。安祿山的主要謀士張通儒,是貞觀年間著名監牧張萬歲的後裔,因受唐朝廷排擠,被迫投靠了安祿山。武將田承嗣,原為盧龍小校,但治軍有方。在一個大雪天,安祿山巡視諸軍,到田承嗣營寨,靜若無人,入閱士卒,無一人不在。安祿山大為驚訝,田承嗣遂得安祿山器重。武將孫孝哲、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潤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慶等將領無一不是久經沙場、驍勇善戰,都非等閒之輩。

安祿山還刻意籠絡各路人才,為己所用。比如高尚,本名不危,范陽無清人,有才,曾“薄遊河朔,貧困不得志”,常嘆道:“高不危當舉大事而死,豈能齧草根而活邪?”(《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他作了安祿山的高階幕僚後,竭力效命,“出入臥內”,備受安祿山的重用。

據《安祿山事蹟》載,安祿山叛唐主要是在高尚、嚴莊等人煽動下組織起來的。因為安祿山是一介武夫,大字也不認識幾個,在政治上沒有什麼遠見,政治能量也很有限。後來安祿山叛唐組織部署、出兵口號、策略、發動叛亂時機的選擇等具體事項,無疑都是其文武謀士炮製的。

二 蠢蠢欲動的暗流(2)

但此時的安祿山雖然大力為自己的小算盤作準備,卻還沒有真正謀反的打算,他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在對付外番上。為了保持戰功,安祿山每年都要向朝廷進獻俘虜、牛羊、駝馬,還有珍禽奇獸,珠寶異物,絡繹不絕。進貢幾乎每個月都有,經過的郡縣疲於轉運,因此弄得民不聊生。

天寶十年(751年)秋天,安祿山出兵大舉進討契丹,調集三鎮士兵6萬餘人,用奚族騎兵為前鋒。然而事不湊巧,當大軍行至平盧時,突遇大雨,弓箭和弩機都溼透了,鬆弛而拉不開。大將何思德向安祿山請示:“軍隊兼程遠道而來,一定疲勞困頓,戰鬥力不足,不如暫時休兵,張開陣勢來威脅敵人,不出三天,敵軍必定投降。”安祿山聽後大怒,要殺了何思德來號令三軍,何思德於是請求為先鋒報效死力。據說何思德的長相很像安祿山,契丹人看見何思德,以為他就是安祿山,於是瘋狂擁上,何思德瞬間被肢解。

此時,擔任前鋒的2000奚族騎兵不願攻打自己的親人,乘機全部叛逃,反與契丹兵馬合兵一處,反過來進攻安祿山。安祿山的馬鞍被射中,馬鞭、弓箭都丟了,髮夾和鞋子也掉了,僅與部下20個騎兵逃走。上山的時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