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1 / 4)

小說:國學的天空 作者:老山文學

浴�

有人根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認為孔子是一位美食主義者。“厭”這個字在古代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為食物愈精巧愈好,肉切得愈細緻愈好。其實不是的,這裡的意思是說孔子吃東西不在乎是否精巧,是否細緻,因為他很能夠自得其樂。他曾經說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哪怕過的是粗茶淡飯的簡陋生活,也不在乎。他稱讚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可見孔子對於生活的享受完全不放在心上。

但他為什麼又有八種食物不吃呢?養生的考慮。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古代醫藥衛生不太發達,一旦生病,不容易治癒。怎麼辦呢?預防勝於治療,而預防的最好方法就是吃東西要小心一點。譬如切割方式不對的肉,不吃。我年輕時不太理解這句話,自己過了五十歲以後才知道,肉的切割方式不對,確實不容易咬爛,再加上年紀大了牙齒不好,吃下去很可能不消化。所以,孔子的飲食看似挑剔,其實是以飲食為養生及享受之途,原本應該多加註意。

孔子還有三種食物不多吃,肉不多吃,酒不多喝,薑不多吃。這些生活經驗都非常切合實際的情況。譬如人的酒量跟身心狀況有關;今天心情很差,一杯酒就醉了;我就看過一個朋友,心情壞到極點,大家聚餐的時候,一杯酒之後,人不見了,為什麼?到桌子底下去了,喝醉了;而心情好的時候,往往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孔子的酒量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從來不會喝醉失態。他說自己“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替別人辦喪事時,不敢不盡力把喪事辦好,不因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擾。顯示出孔子的人生態度:做任何事都恰如其分,盡好自己的本分,即使對飲酒同樂,也有明確的守則,適可而止。這確實需要高度的自知之明和自制之力。

孔子是一個重視身體健康,注意養生的人。除了對食物很挑剔,他的起居作息也有頗多值得參考之處。譬如“食不語,寢不言”,吃飯時不交談,睡覺時不說話。這樣做不但對健康有益,也可培養人做好每一件事的專注力。再譬如,“寢不屍,居不客”,睡覺時不像死屍一樣,仰天平躺;平日坐著,也不像見客或做客一樣,跪著兩膝在席上。這兩件事似乎都合於養生之道。側睡是既正確又舒服的姿勢,尤其向右側睡,對腸胃較好。平日居家,當然不必像見客或做客一樣,連坐著都嫌拘謹,應有個人家居的自在與怡然。甚至連生病吃藥,孔子都很慎重。有一次他生病了,魯國的大夫季康子送藥給他,孔子“拜而受之”,但是說:“我不清楚這種藥的藥性,所以不敢服用。”有人據此認為孔子可能深通醫理。因為藥必須對症,不能隨便服用,對一個人是良藥,也許對另外一個人是毒藥,不可不慎。

從孔子的養生的觀念可知他是一個全方位的思想家,不只談一些高尚的人生理想,也注意到人生的實際情況的方方面面,從每日的食、衣、住、行開始,每一步都走在人生的正途上,不要因吃喝玩樂而忘記了人生理想。而這些養生觀念,不僅對古人,對我們今天的人也非常有用。現在很多人得所謂的“富貴病”,大都是因為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的問題造成的。經濟繁榮之後,我們不應該只把注意力放在飲食享受上,而要設法加強人生的修養。因為真正的快樂在內不在外,你從外面得到的樂趣會隨著刺激效應的遞減而慢慢減少,到最後求樂反苦;而透過自我修養,由內而發的快樂卻是真正持久的。孔子一再強調我們對於食物要重視,是因為人生的時間非常寶貴,應該抓緊時間修養自己,生病雖然難免,但總要設法避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5。誰的耳朵順了?

人類歷史上最短的自傳是孔子說的,只有三十七個字: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

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描述。但我要減掉一個“耳”字(六十而(耳)順),因為這個字不但在整段話的文脈上說不通,而且與孔子生平的事蹟也毫不相干。首先,“耳”這個字在《論語》裡出現過四次,兩次當語助詞,沒有意思,如“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汝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