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小說:國學的天空 作者:老山文學

人焉耳乎”(《論語·雍也》);還有一次明指耳朵,“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耳朵裡面充滿了音樂的旋律;第四次就是“六十而耳順”了。由孔子自述生平的其他各階段來看,如“志於學、立、不惑、知天命、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他在《論語》中反覆宣告的題材,唯獨對“耳順”卻無一語提及。

再看孔子六十歲前後所做的事情,跟耳朵沒有任何關係。他從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周遊列國,到處奔波。有一次子路清早進城,守門人問他從哪兒來?子路說:“從孔家來的。”守門人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就是那位知道行不通還一定要去做的人嗎?可見當時有很多人用“知其不可而為之”形容孔子。為什麼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實現,還要去做呢?因為要順天命。

孔子有一次到了衛國邊境的一個小地方,叫做“儀”。“儀封人”,也即這個地方的封疆官員,想跟孔子見面。談完之後,這人出來反而安慰孔子的學生說:“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各位同學,你們何必擔心沒有官位呢?天下混亂已經很久了,上天要以你們的老師孔子作為教化百姓的木鐸。古時候有金鐸、木鐸,金鐸是金口銅舌,裡面的鈴鐺是用銅做的,敲起來聲音刺耳尖銳,一般用於軍事作戰。木鐸是金口木舌,聲音鈍鈍的,代表宣傳教化。儀封人說,上天要以你們老師作為木鐸,代表教化百姓正是孔子的天命。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兩次生命遇險,也都訴諸於天。第一次在匡,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上天如果還不讓我們的文化消失,匡人又能對我怎麼樣呢?第二次在宋,司馬桓魋要殺害他,他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是我這一生德行的來源,桓魋又能對我怎麼樣呢?可見,孔子對自己是在奉行天命充滿信心,有恃無恐,認為你們不能對我怎麼樣。這正是他基於知天命、畏天命,而表現的順天命。因此,“六十而順”是在順天命,跟耳朵完全無關。如果這些還不能證明的話,可以看原文,每一句“而”字後面都是一個動詞:而志於學、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六十而”後面又為何多出一個耳朵呢?實在令人費解。

《孟子》《荀子》《大學》《中庸》《易傳》這些早期的儒家經典也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耳順”兩個字。孟子特別喜歡學孔子,如果耳順是孔子六十歲的境界,孟子沒有理由不去研究發揚。但孟子只說順天命,易傳裡面也同樣提到順天命。順天命的觀念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順”是下對上,譬如順父母,順國君,順長輩這些。前面講得很清楚,五十而知天命,後面就要順天命,順著五十歲所知的天命。

我在荷蘭有一次主持一個小型的國際會議。一位學者對儒家也有一些研究,我跟他說這個“耳”是多出來的,應該是六十而順天命。他覺得很有道理,但最後加了一句,說我們外國人認為“耳順”很神秘,愈神秘愈好,因為很多人覺得你神秘的話,就可以猜測。確實有人猜測“耳”與聖有關。在繁體字中,“聖”(繁體聖)字從耳從口,可見必須耳從口直,才可成聖。如果這種解釋對的話,那麼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豈不等於自行宣稱是個聖人或至少接近聖人了嗎?但孔子明明說過“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朱熹用心良苦,認為耳順是“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這四句話值得推敲。“聲入心通”是說聽到什麼都懂了,其實這只是“不惑”。“無所違逆”,所指不論是自己的感受或對別人意見的反映,都難逃“鄉愿”的批評。“知之之至,不思而得”可參考《中庸》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也是把孔子當成聖人。後代的學者當然可以把孔子當成聖人,但是孔子自己斷然不會認為自己在六十歲就抵達了聖人的境界。他由“志於學”著手,所學之具體內容為禮,故“三十而立”是立於禮。立身處世與人交往,四十歲明白人間應行之事的道理,所以不惑。然後,下學而上達,對個人命運及使命得到透徹的體認,是謂“知天命”。接著,六十而順天命,周遊列國,希望得君行道,安定天下百姓。到了七十歲,達到“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代表他與天命合二為一。因此,孔子這一生,無論怎麼解釋,“耳順”都令人費解。所以真相可能是:“耳”是多出來的字。

。 最好的txt下載網

6。誰說孔子不幽默?

提到老師,大概每個人心情都有點嚴肅,尤其是像孔子這樣的老師,被尊為“至聖先師”,恐怕是像雕像一樣,很少說話,不茍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