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2)

小說:國學的天空 作者:老山文學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子路請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說:“沒有辦法服侍活人,怎麼有辦法服侍死人?”子路又問:“膽敢請教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沒有了解生的道理,怎麼會了解死的道理。”

鬼神包括天神、地袛、人鬼等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子路問,人應如何和他們保持適當的關係?孔子的回答很清楚:先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然後自然知道如何與鬼神交往。在此請注意:孔子從來不曾懷疑或否定鬼神的存在,只是希望我們善盡人事,再以合宜的態度對待鬼神。子路再問死亡是什麼?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一個人只有知道如何生與為何生,才能明白死的意義;若不認清生是怎麼一回事,也就不肯能明白死是怎麼一回事。換句話說,離生而言死,只是誕妄;離死而言生,只是愚蒙。但是許多人根據這句話判斷孔子連“生”都沒有搞清楚,更不要談“死”了。因為死亡這個題材是所有宗教都談的話題,孔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不能談死亡,一比就比下去了;宗教界的人會說儒家只談活著的道理,短短几十年有什麼好談的,我們宗教談死後有輪迴,有審判,很多東西可談。但這麼說是很冤枉的,為什麼?因為孔子並不是沒有搞清楚生死,只是因材施教這樣告訴子路罷了。如果提這個問題的是顏淵或者子貢,孔子肯定會有不同的說法,但偏偏提問的人是子路。子路這種行動派的學生喜歡實際的政事、軍事,不喜歡去做一種比較思辨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的思考,所以孔子才會這樣回答他。(注:子路剛強又好勇,在亂世中恐怕難以免禍,孔子為他擔心,所以提醒他要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以及明白“生”的道理。子路後來捲入衛國父子爭位的亂局,不幸死於非命,時孔子七十二歲,非常傷心。)

根據我的簡單統計,《論語》這本薄薄的書裡,“生”一共出現過十六次,“死”出現三十八次,有誰敢說孔子不知死的道理?一個不瞭解死亡的人會說“殺身成仁”嗎?會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嗎?我以為“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論語》裡最深刻的一句話。早上明白了人生正道,懂得為何而生為何而死,那麼晚上即使要為此而犧牲生命,也是無所遺憾的。朱熹的學生問,孔子難道不希望一個人聞道之後有實踐道的機會嗎?譬如聽懂了道,給半年時間實踐,之後再死不是比較好嗎?朱熹說,當然是希望如此。但朱熹這樣講也不太對。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生命的轉向,生命轉向“道”,轉向光明,就發生了“質變”,一切都值得;生命如果沒有轉向,做再多的好事,只是“量”,不是“質”,很可能進一步退兩步。舉兩個簡單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左右兩邊各釘了一個強盜。左邊的強盜嘲笑耶穌;右邊的強盜跟耶穌說,如果你真的是神的兒子,就請你原諒我吧。耶穌回答,你今天晚上就能上天堂。什麼意思?因為這個強盜覺悟了自己的錯誤願意悔改,雖然他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來不及做什麼好事,但只要悔改了,就會上天堂。另一個例子大家更熟悉,是佛教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與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是類似的意思嗎?

因此,“朝聞道,夕死可矣”包涵著一種深刻的宗教情懷,而孔子所堅持的“道”就是“仁”。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行仁即是人生的目的所在。人有自然的生命,隨著時間的演進,走過生老病死的過程;但是沒有人會以死亡為人生目的,卻總是設定一些值得奮鬥的價值理想,譬如個人的人格修養、事業成就、嘉言懿行或者家族的生命綿延、聲名美譽,以及國家社會的繁榮安定,由小康走向大同等。這些價值理想的範圍很廣,但是可以用一個字“仁”來概括,其要點則是:每一個人活在世間,都有重要的使命,因此應該珍惜生命,好自為之。

8。孔子有無信仰?

常常有人問我,孔子到底有沒有信仰?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的答案是:當然有。但是孔子從來不談他的信仰,為什麼?因為信仰是一個人內心最深刻的關懷,不能隨便去說,孔子也不是宗教家。但是我們可以從他最謹慎的三件事看出他對信仰的態度。

子之所慎:齊、戰、疾。(《論語·述而》)

孔子以慎重的態度對待的三件事是:齋戒、戰爭、疾病。

這三件事是有順序的。排第三的是疾病。孔子對於什麼食物不吃,什麼食物不多吃,非常謹慎。他生病時,會小心不亂吃藥,因為古代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