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沒有料到,這句話千古以來被當成他歧視女性的證據,使他成為近代女權運動者攻擊的目標。但這個說法對嗎?我認為是一個誤會。人說話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描述當時的社會現象,第二種是發表個人的特定主張。孔子說這句話,我認為屬於第一種,描述當時的社會現象。古代社會是“男有分,女有歸”,“男主外,女主內”,女子沒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就很難開發潛能,進而無法在經濟上獨立;經濟上不獨立,人格上也很難挺立,心胸和視野都會受到很大限制,出現所謂“難養”,難以相處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孔子的話雖然尖銳,確是古代的實情。而且,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只有中國古代的女性才受委曲。據我所知,在希臘時代的雅典,一般的女性也都是在家裡活動,很少有機會參與社會、政治、軍事等公共事務,所以她們同樣也很委屈。這種不合理的情形在古代許多民族都是常見的。
今日的女性與古代的女子在教育機會、經濟能力、自主意識等方面已大不相同。假如孔子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想必也會把“女子”一詞刪去,專就“小人”來批評吧。所以,實在不可不考慮時代背景就批判孔子歧視女性,現在只須把注意力轉到“小人”身上,因為在今日看來,小人倒是可以不分古今,不分男女的。
“小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在《論語》裡是與“君子”相對的人。孔子口中好像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小人,一種是君子。我小時候念《論語》,唸到君子、小人,就有點自卑,因為我們好像就是“小人”啊,那顯然太差了嘛。後來我才瞭解,“小人”亦指小孩子,尚未入學的小孩比較“難養”,大概是每個家庭都有的體認。小孩長大之後,心態上沒有改變,依然跟小時候一樣,靠本能、靠慾望、靠衝動生活,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這就成了真正的小人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缺乏“立志”。小人與君子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志向”。所謂“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這個志向最主要是改造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最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可以學習,可以思考,他發現有好的東西,可以設法學習和實踐,改變的不光是外在,更主要是內在,透過自我德行的修養,堅持理想,堅持原則,達成生命的目的。孔子首先開創平民教育,目的也是為了培養人才,減少小人,引導他們立志求學問道,從而使生命出現轉機。
《論語》裡有很多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譬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在今日社會,“小人”絕不限於一般的小市民,甚至達官顯貴也在面對更高的威權時,表現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態度——親近了,就恃寵而驕,言行無禮;疏遠了,又自覺被棄,卻依然自鳴清高。我有時候想自己也不例外,我在大學裡教書,校長如果對我特別好,我自然就覺得好像高人一等,很得意;校長如果不理我,我就難免心生抱怨。因此,“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是人情之常的表現,很少有人可以過這一關,孔子只是一語道破相關現象的癥結而已。
瞭解這些,大概不會再責怪孔子歧視女性了。孔子三歲父親過世,是母親把他帶大的,他有同父異母的姐姐九人,你說他歧視誰呢?孔子看重的是每一個人都有內在的價值。不論男女,只要受過教育,能夠開發潛能,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不斷上進,就值得肯定;如果不肯上進,就難免被孔子認為是“難養”了。
儒家思想其實更注重在實際情況下配合自己的身分遵守相關的禮儀和法律,並不是真的歧視女性,我們看孟子的表現就知道。孟子的學生樂正子曾經希望魯國國君主動去拜訪一次孟子,結果有人反對,理由是“孟子後喪踰前喪”。孟子的父親先過世叫“前喪”,母親後過世叫“後喪”。孟子為母親辦喪事的豪華隆重程度遠遠超過為父親辦的喪事。為什麼?因為孟子年輕時是一個士,他父親過世時,他只能以士之禮來為他父親辦喪事;後來當到大夫,母親過世了,他當然就以大夫之禮為母親辦喪事了,而且他後來也比較有錢了,給母親買了最好的棺木。結果被人誤會他為母親辦的喪禮更隆重。事實上,這完全無關乎父親還是母親,而是關乎做兒子的的身分、角色和能力。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有男有女,你不可能重男輕女。說實在的,我們有時候對母親的感情還要更深一些。所以,千萬不要再誤會孔子歧視女性,如果有人歧視女性,跟孔子絕對無關。
3。誰在收肉乾?
我念中學時,一位老師教孔子的一句話:“子曰:‘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