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國學的天空 作者:老山文學

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老師翻譯成:孔子說,自己帶了肉乾來找我,我是沒有不教的。結果同學鬨堂大笑。這樣翻譯,孔子好像成了個開補習班的,你只要交學費,我就教。後來我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談到孔子時說他是一位至聖先師,拿他跟希臘大哲蘇格拉底比,比到最後馮先生說,孔子還是比不上蘇格拉底,為什麼?因為蘇格拉底教學生不收學費,並且嚴詞批評別人收學費;但孔子是收學費的,而且公開宣告:“只要交了學費,我是沒有不教的。”馮先生還加了一句,說這也不能怪孔子,因為生活總是要維持的,教書收費無可厚非。

我念到這一段心裡很感慨,事實真是這樣嗎?在仔細蒐集了各種資料,認真研究之後,我發現大家其實冤枉了孔子。因為這裡所說的“束脩”並不是指肉乾,而是指可以行束脩之禮的人,也就是十五歲以上的人。換言之,只要是十五歲以上的孩子,孔子就願意教誨。這正是“有教無類”的心懷與抱負。至於實際是否帶著肉乾這樣的薄禮,反而是無關緊要的問題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這句話的讀法若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帶著/薄禮或學費/來見我的”的意思。但是從古人說話的句法來看,整部《十三經》裡沒有任何一處是以“自行……以上”來表達的,反而“自……以上”的句法出現過兩次。《周禮·秋官司寇》記載“自生齒以上,皆錄於版”,亦即從一歲(長出牙齒)以上的小孩,就要登記戶口。這無疑針對“年齡”而言。因此孔子這句話應該念成“自/行束脩/以上”,從十五歲以上。因為古代男子十五歲入學,所備之禮即為束脩,行此禮之男子的年齡可用“行束脩”稱之。東漢鄭玄為“束脩”所下之注語即是:“謂年十五已上”(見《後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注)。

第二個理由是“自”這個字在《論語》裡出現了二十次,其中十次當作“從”來講,譬如“有朋自遠方來”,從遠方來。還有十次作為反身動詞的主詞當“自己”來講,譬如自道,說自己;自辱,侮辱自己;後面不會再有受詞。而且古代不像今天有月曆年曆,很容易知道今年幾歲。在古代,你問一個人幾歲?他說比去年多一歲。那去年幾歲?比前年多一歲。到底幾歲搞不清楚。古人更在乎的是你是否經過了某一個階段,譬如女孩子十六歲要行及笄之禮,頭髮束起來,別人一看就知道她待字閨中,準備嫁人了。男孩見面要問“加冠”了沒有,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行束脩則是貴族子弟十五歲上大學時要送十束肉乾,後來就用來代表十五歲。孔子自己沒有機會念大學,他十有五志於學,到處訪求名師指點,最後卓然有成,推己及人,回饋社會,公開宣佈十五歲以上我沒有不教的。他要求弟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又怎麼可能大聲宣傳自己要收費教徒呢?

還有一個理由,《論語》是孔子的學生編的,如果這句話真有“收肉乾”的負面意思,恐怕會被刪掉。但事實上這句話完全印證了孔子有教無類的胸襟。況且他有弟子三千,每人送十束肉乾,就是三萬束肉乾,怎麼吃呢?吃了還有命嗎?《論語·鄉黨》裡有一句話鐵證如山:“沽酒市脯不食”,孔子很注重飲食衛生,對於市面上買來的酒和肉乾是不吃的,他怎麼可能跟學生說,你送肉乾來我就教你呢?這完全違反孔子的生活習慣。

很多人說,那孔子不收肉乾,他生活怎麼辦?事實上孔子年輕時做過一些基層公務員工作,管過倉庫、牧場,後來主要的生活來源是替別人辦喪事。辦喪事在古代是一種高尚的行業,因為人生自古誰無死,一旦過世就需要專家來幫忙料理後事。所以孔子有他的生活資源,這一點實在不需要我們來擔心,我們要擔心的反而是他的學生不太長進,以至於後來墨家的學者批評說孔子這些學生真不象話,聽說有錢人死了就很高興,為什麼?吃飯的機會來了。由此可知,孔子的學生也是以辦理喪事為重要的生活資源的。這是老師教的嘛。但是他們忘記一點,辦喪事要心存哀慼,要能體諒喪家,不能想著這是我吃飯的機會來了,好像我要開始工作上班一樣,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

孔子的生活非常簡樸,甚至很窮困。這一點可以在《論語》裡找到許多例證。所以他教學的時候,弟子誠心送來薄禮,他也沒有理由拒收。但是本末輕重不宜混淆,說孔子教書要收肉乾當學費,我認為不然。因為像顏淵這樣的學生,一貧如洗,孔子還對他讚譽備至。把“束脩”當成學費,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4。為何挑剔食物?

“割不正,不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