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他離開新聞業可能有很多原因:收入不高?職業成就感不足?以我的瞭解這些可能都不是,主要原因是他厭倦了,他所堅持的新聞專業主義思維,不僅不為傳統觀點所認可,亦不為很多所謂市場化傳媒同行所理解,這可能是深層原因。

再回到胡舒立,她已經57歲了,我真的祝福她能夠探索出一條職業新聞人在中國的成長路徑,並希望她所領導的組織,能為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的人提供一片適合成長的堅實土壤,如果這片土壤不斷擴大疆域,那麼像章敬平這樣的人,將不會過早地留下“遺產”,讓更多的人感到,當記者是有前途有出路有尊嚴有成就的。

(原發《中國新聞週刊》網站)

3.在新聞的江湖上吃草

一口氣就把章敬平的新書《新聞人的江湖》看完了,因為我也是新聞人,那一種相同的共鳴感、相近的節奏感,讓你不知不覺跟著全書輕快走過。

在如今的新聞界,章敬平算是比較沉靜的新聞人。章敬平的深度報道以及著作,皆偏重時政與財經,屬於“寫實的”。在10年出了10本“非虛構”的書之後,現在他的這本新聞隨筆集更是“非虛構”的了。這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新聞研究著作,而是自己的親歷親悟。

“一個財富明星,領著幾個下屬去上海出差,晚上覺得無聊之時,對一個下屬說,打電話喊幾個記者過來玩玩。聞者打趣說,怎麼你的口氣,就跟找幾個‘小姐’來玩玩差不多?”這是書中一個發人深省的細節。在當今中國,媒體擴張發展很快,好記者越來越難找。一輪輪招聘,彷彿在一個池塘裡撈魚,一網一網撈過,別說魚,蝦都不多了。當章敬平“沮喪地”發現自己距離優秀新聞人還很遠的時候,許多編輯記者已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覺裡不可自拔。

我認為,新聞編輯大抵就像運奶工,不用自己產奶,會搬運就好;最多是個擠奶工,能擠下牛奶來就可以。而真正的奶牛,是要大量吃草的,方能化做牛奶。我說“在新聞的江湖上吃草”,就是這一層意思。新聞的江湖,以及新聞人的江湖,今天各類“水草”還是比較豐茂的,年輕而勤奮、努力且謙遜的章敬平,吃了許多草,這些草料或有形或無形,因而他才有這許多有分量的著作出產。

《新聞人的江湖》中透露出來的那種職業精神,尤其值得我們新聞界人士學習。“忍看朋輩成新總”,一看這標題我就會心一笑,樂了。傳統的中國新聞界,確實還是一個官本位的世界,雖然能做編委、副總編、總編,總是好的。章敬平也是做過不少“頭頭腦腦”之後,才清晰地迴歸“記者”本位的——不做“頭頭腦腦”的頭腦才是真正清醒的頭腦。

今天,我們怎樣評論中國 媒體評論(6)

書中有許多妙語,讓人過目難忘。比如“我們是去採訪,又不是去上訪”、“預先準備的好壞,決定你對話能力的高下”、“放下槍比劍”、“驅除虛妄心,驅除驕傲心,常懷感恩心”等等。但是,也有一些看法我以為想得不夠全面。比如,他曾奉命為供職的媒體寫過一份“致讀者”,重申“理性建設性”的價值觀——獨立地看,這一對詞兒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它具有排他性,排斥激情與批評性,這是這組詞語不受許多人尤其雜文大家歡迎的癥結。(徐迅雷:中國新聞出版報)

4.一部斷代史和它的進步主義史觀(評《拐點》)

繼《向上的痛》與《權變》之後;中國最優秀的社會問題記者之一章敬平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書《拐點》;副標題是“決定未來中國的12個月”。這是目前為止;第一本對“*新政”在中國社會的投影給予全面解讀和歸納的時政著作。而且;章敬平力圖從社會體制改革的層面來概括“*新政”的這第一年;他認為;這一年真正具有深度、廣度和力度的;不是暴風驟雨的經改和政改;而是潤物細無聲的社改;並把社改的痕跡歸納為4點:“公正主義”終結“富人時代”、“憲政主義”終結“權力時代”、“人本主義”終結“GDP時代”、“多元主義”終結“單邊時代”。 從這兩點看;這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有觀點的書。

在我看來;現在擔任《南風窗》雜誌主筆的章敬平;正在逐步發生一個價值觀和歷史觀的轉變:從體制外知識分子思維向體制內知識分子思維的演化。他更強調建設性;而非批判性;他更側重於在認可體制合理性的基礎上想辦法漸進地解決伴生的不合理性;而非在體制外著眼於現有制度的不合理性而寄希望於激進的“破而後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章敬平失去了真摯與激情;相反;他同樣在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