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就多半在熙河及漢中成都府路附近招募,雖不能是萬中選一,也都是這幾路的精壯武勇之士。
他們多半來自鄉土,在金兵入侵時曾經參加過小規模的做戰,但是並沒有隨軍出征,而是固守鄉里。待趙桓決意擴軍後,一直是在永興環慶等路招募兵馬,並沒有顧及他處,到得此時。這些自詡武勇的精壯方有機會參加御營禁軍與敵做戰,是以士兵特別高昂,而又因為皇帝親來校閱,這些連縣令都很少見到的鄉兵們,更是覺得振奮之極,高喊之際,挺胸凸肚,顧盼自雄,以期望被騎馬賓士而過的皇帝看上一眼。
除了軍隊之外。就是有六千五百人之多地黃麾大仗,因著城中宮室太小,所謂大殿前的廣場站了幾百人就嫌擠,想如同在東京皇宮中那麼擺開是絕無可能的事,因此先是謝亮提議,乾脆削減人數,而更有人提起現在正當戰亂,大仗儀架能整則整,又節省民力,又可以向祖宗謝罪。
而原本一向愛惜民力,不肯浪費國帑的趙桓,在這一件事上卻是出奇的堅持。他雖然不知道這大仗儀駕到底多大規模,但是心裡明白,自己巡行軍前,儀仗護衛絕不能儉省,因為此次不是因為軍情緊急親征,而潼關也罷了,河東失陷給金人幾年,用皇帝威儀重新激勵士民之心,甚至潼關戰事順利的話,有可能直下洛陽中原,縱不能得,也能危脅東京,這個當口兒,皇帝擺著極盛時的儀架到達京西,在鼓舞人心上,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只是出得城來,親眼看到由六千五百人擺成的全副儀仗時,趙桓還是被深深震撼了。
六千五百人,衣甲鮮亮,手持著各種顯示皇帝威儀的旗幟,靜靜佇立在長安城牆下地平原上,那股子威儀尊貴,堂皇氣派,已經不是用“儀仗”這兩個字可以形容。
文心手打組丫頭手打,僅供試閱,轉載請註明,同時請支援正版。
最正面地左面,當先是一頂青龍旗,然後是五面五嶽旗、二十五面五方龍旗、十四面神門紅旗、朱雀旗;右面,當先則是一面白虎旗,然後是五面五鳳旗、二十五面五鳳旗、十四面紅門神旗、真武旗、六杆皂毒飄揚;這樣的規模,還只是大仗儀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