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研究工作向高層空間發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人造地球衛星的研究,一系列的工作將被帶動起來。
其中包括高能燃料、耐高溫合金和精密機械加工的技術、利用能源發電的新技術、無線電電子學、應用數學、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的發展。
這些話,都體現了研製人造衛星的決心。
9月、12月,聶榮臻先後兩次在聽取張勁夫、錢學森彙報時指出:中國科學院要在研製衛星方面力爭拿出一定的成果,但又要穩紮穩打,狠抓落實。
同年11月,為落實衛星研製任務,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同抽調技術力量,組建了上海機電設計院。
1960年2月,中國第一枚直徑250毫米,起飛重量190公斤,發射高度為8公里的T…7M型探空火箭首發試驗成功。
4月,聶榮臻到上海視察T…7型氣象火箭地面繫留熱試驗。
試驗獲得成功。
聶榮臻鼓勵在場的科技人員繼續努力,為火箭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5個月以後,首枚T…7型火箭在安徽省某山區發射成功。
1964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上海機電設計院合作,成功發射了高度達70公里的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
1965年,國防科委遵照聶榮臻的指示,提出了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想,獲得中央專委批准。
1966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開始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論證設計工作。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為了減少尖端事業的損失,聶榮臻於1967年提議,在中國科學院衛星設計院的基礎上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獲得中共中央批准。
1968年2月,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並列入軍隊編制,從而保證了衛星研製工作能基本正常進行。
1970年4月24日,重量達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首發成功。
透過這顆衛星,歌頌毛澤東的東方紅樂曲響徹了中國大地,也傳向了世界的四面八方。
第三節研製“兩彈一星”,必須採取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1)
研製“兩彈一星”,必須採取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
1956年,聶榮臻成為中華民族史上第一位組織領導“兩彈”(以後又增加了人造衛星)的負責人,欣喜和壓力交織,使他日夜不停地思考著研製“兩彈”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針。
因為方針問題,事關重大,方針不明或不對,就可能造成“滿盤皆輸”的局面。
聶榮臻思考的結論是:中國國家大,人口多,辦什麼事情都應該以自力更生為主,尤其是尖端科學技術和軍隊的先進武器裝備方面,更應該強調自力更生。
聶榮臻認為,帝國主義國家敵視新中國,悍然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很快將戰火引向中國邊境,迫使我們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他們一直支援臺灣國民黨當局,用海空軍騷擾祖國大陸和沿海島嶼,又串通一些國家,從各個方面封鎖新中國。
因此,很顯然,難以從西方得到“兩彈”方面的技術。
即使我們想用很多的錢買,也是買不到的,何況我們沒有這麼多錢。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當時,蘇聯和東歐各國對我們是友好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在各項建設事業中,蘇聯給了中國許多幫助。
所以在“兩彈”技術方面,要努力爭取蘇聯的幫助,這是肯定的。
但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交給中國,這也是肯定的。
所以,我們研製“兩彈”的方針,必須把基本點立足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再說:我們不能自甘落後,中國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大科學家,只是近百年來才落後了。
因此,不能迷信外國,依賴外國,“以洋為貴”,應該自力更生,勇於探索。
但他又認為,到了20世紀50年代,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都在迅猛發展,中國搞閉關自守,既不應該也是行不通的。
因此,他認為,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要努力爭取外國援助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裝置,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聶榮臻擔任航委主任以後,為確定航委的工作方針,1956年4月17日召開了航委第一次會議。
他在傳達了中央關於中國發展航空和火箭武器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