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彈研究機構建設方面,到1957年,聶榮臻曾先後18次召集各有關方面負責人開會,商討為五院繼續選調科技骨幹、黨政骨幹、大學畢業生。
到1961年,五院不僅已有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和研究骨幹,還有大中專畢業生數千人,轉業復員軍人數千人。
這支隊伍為五院建設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五院下設第一、第二分院。
1961年成立第三分院。
1964年成立第四分院。
這4個分院,分別從事各型導彈的研製工作。
原子能研究方面,組建機構和組織隊伍的工作,開始主要是由薄一波為主任的國務院第三辦公室負責的,聶榮臻作為原子能三人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參與了領導。
首先,1956年,在他參與領導起草的12年科學規劃中,把原子能研究列為第一項重點任務;同期,由他主持制定的12年國防科研規劃,提出了原子能在軍事方面應用的具體目標:原子彈的研究與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相結合;原子彈縮小體積,應用於導彈、炮彈、魚雷作彈頭;研製應用於潛艇、遠端轟炸機的反應堆;研製可用於軍隊的小型原子能發電站。
1956年11月,由宋任窮任部長的原子能工業部(當時稱三機部,1958年改稱二機部)成立,聶榮臻積極支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參與三機部的原子能研究工作。
1956年、1957年,聶榮臻確定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設立原子彈、導彈專業,以後報經軍委批准,擴大成系,為“兩彈”研究培養人才。
1958年1月,中央批准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7個原子能工廠和設計所,急需大批人才。
聶榮臻請有關方面積極為原子能工業部選調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從而加快了原子彈的研製程序。
1958年6月18日,聶榮臻召集蘇振華、羅舜初、張勁夫、劉傑、錢學森、王諍、萬毅、安東等開會,討論研製導彈核潛艇的問題。
他在會上確定:由海軍、一機部、二機部、五院共同提出研製核潛艇的具體方案,由航委抓總協調。
方案很快提出來了,聶榮臻認為可行,即轉報中央。
8月,中央批准了這個方案。
聶榮臻對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始終關懷鼓勵。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節為研製導彈、原子彈、人造衛星開路(4)
“文化大革命”期間,研製工作遇到了極大困難,他及時提出“只能提前,不準推後,要抓緊,要落實”的要求,並批准用中央軍委“特別公函”的形式,要求有關單位的所有人員堅決保證研製工作的進行。
1971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核潛艇終於下水試航。
1958年9月,蘇聯援建的7000千瓦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1�2米直徑的迴旋加速器在北京建成,聶榮臻參與驗收,並代表中方在驗收合格證書上簽字。
1958年,二機部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的物理研究所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受二機部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二機部為主。
到1960年,該所人員已發展到四千三百多人。
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加快了步伐。
研製導彈、原子彈,要建立大型的試驗基地。
基地需要裝備大量技術複雜、精密度要求很高的儀器裝置,又確定建在人煙極為稀少的大漠戈壁地區。
因此,建設試驗基地的複雜性和艱鉅性,不亞於研製“兩彈”。
經過工程技術人員和參與施工的廣大指戰員的艱苦奮戰,1960年,綜合導彈試驗基地在甘肅酒泉地區初步建成;1962年底,核武器試驗基地在新疆羅布泊西北地區初步建成。
1957年10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生髮射成功。
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據此,聶榮臻組織張勁夫、錢學森、王諍等擬製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的初步規劃。
1958年8月,由聶榮臻主持起草的“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報告”中提到:“發射人造衛星,將使尖端科學技術加速前進,開闢新的科學研究工作的領域,為導彈技術動員後備力量。
同時,大型的衛星上天,是洲際彈道導彈成功的公開標誌,是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集中表現,是科學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