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向敵後之敵後挺進(3)
經過二十多天五十多次的戰鬥,敵人的陰謀又告破產,被迫再次改變作戰部署。
敵組織較大的兵力,突然奔襲“掃蕩”某一地區,將八路軍趕走,隨後驅迫大量民工,攜帶物資器材,突擊築堡,企圖站穩腳跟,再向四周“蠶食”。
這就是所謂的“躍進蠶食”。
2月21日,聶榮臻就此指示各部:對敵人的“躍進蠶食”,我方初期應以小部隊、地方武裝,在敵人周圍襲擾,迫使他們分散兵力,然後用各種辦法驅散和搶救民工,破壞物資器材,使敵人無法挖溝、築堡。
在敵人兵力分散時,八路軍集結主力,打擊孤立或力量較弱的敵人。
在地形有利的地區,組織頑強防禦,以儘量殺傷和遲滯“躍進蠶食”的敵人,並儘量組織夜襲,疲憊敵人。
敵人孤軍突出,經常被我軍突然襲擊。
民工都是被強迫來的中國人,他們大多積極配合八路軍,一打就散,甚至不打自散,任意拋棄物資器材或主動交給八路軍。
有的地方,一次就驅散民工達一萬多人。
這樣,“躍進蠶食”的敵人就失敗得更慘。
這種你來我往的反覆鬥爭,到1943年春末夏初,北嶽區逐漸擺脫被動困難的局面,共恢復和新建了一千六百多個村政權,使許多地方成為根據地或游擊區。
貫徹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方針,對冀中區、冀東區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冀中區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殲日偽軍近四千人,恢復村政權達三千五百多個。
使日本侵略軍在冀中重又陷入中國人民游擊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冀東部隊向“敵後之敵後”挺進,開闢了灤河東和北寧路南兩大塊平原遊擊根據地,出現了新的大好形勢。
。 想看書來
第一節爭取戰略主動權(1)
1945年8月15日,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
經過8年艱苦奮鬥,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5年9月9日,聶榮臻回到了當時已被我軍解放的張家口,仍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此時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已改稱晉察冀中央局,由聶榮臻任書記。
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飽經戰火之苦的中國人民渴望能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但當時的美國政府和國民黨當局,卻蓄意製造種種事端,把內戰的烽火強加到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頭上。
所以,一回到晉察冀,聶榮臻就忙於投入爭取和平反對內戰的鬥爭之中。
首先是國民黨軍第十二戰區司令傅作義率部佔領了原本由八路軍駐守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卓資山、集寧等綏東、綏南大片地區,並繼續向張家口方向推進。
中央軍委指示,為反擊傅作義部的進犯,命晉察冀軍區抽調3個縱隊、晉綏軍區抽調5個旅的兵力,發起綏遠戰役。
10月15日,聶榮臻率部西進。
兩區部隊取得了許多勝利,到10月底完成了對歸綏的包圍,11月中旬,又完成了對包頭的包圍。
傅作義的主力,被包圍在這兩個戰略要點裡,憑堅城固守,作困獸之鬥。
但由於我軍當時裝備差,缺乏重武器,部隊訓練少,兵力上又不佔絕對優勢(我軍總兵力5�3萬人,傅部4�7萬人),再加上嚴冬降臨,我軍後勤補給線長,給養補給困難,未能攻克歸綏、包頭。
12月13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聶榮臻下達了結束綏遠戰役的命令,並於12月下旬回到了張家口。
綏遠戰役歷時兩月,殲敵1�2萬餘人,收復了綏東、綏南大片失地,但未能達成殲滅傅作義部主力和解放綏遠的戰役目的。
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發動了全面內戰。
聶榮臻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戰略意見的建議。
建議提出: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3大戰略區,應集中力量打下山西,使三區連成一片,以便騰出兵力對付周邊的國民黨軍隊,為此,晉察冀擬採取“西攻東防”的作戰方針。
兩天後,中共中央覆電:“你們的戰略意見是正確的。
國民黨大打後,你們的基本任務是保衛地方與奪取三路(平綏、平漢、同蒲路)四城(大同、太原、石家莊、保定),首先是打下平漢路和石家莊、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