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儘管是臨時的停留或者短暫的居住,一旦失去了在國內那種被邀請講學、被邀請吃飯、被爭相擁擠著拍照合影、一出門什麼都有人安排好的種種名人待遇,就非常的不舒服,甚至憤怒。如同被寵慣了的孩子,脆弱的神經一下子無法承受被冷落的感覺。一位國內的著名學者作家,因為要等待簽證與在日本的女兒團聚不得已在溫哥華打過一段黑工,後來就在他的文字裡把溫哥華從頭到腳罵了個體無完膚,從這座城市的洋人到同胞,從大學、出版社到文學藝術,從城市的海港到中國區,甚至大自然,都無一倖免。他罵拒絕了他的簽證的女移民官“黃毛洋妞”是“納粹”,罵國內來的留學生是不知“從河南或者哪裡鑽出來的、遲鈍平庸的土包子”。為何一向深沉的大作家滿紙的狂暴與憤怒?究其原因就是大作家在溫哥華期間沒人理睬他,沒人重視他,沒人拿他在國內的那些神聖的頭銜當回事。於是鬱悶、狂躁、憤怒得不能自制。
沒人多看你一眼(3)
有些個名人真是脆弱驕矜之極,一沒人捧著哄著就跟得了狂犬病似地哇哇亂叫。當然在溫哥華、在北美,是叫不了的,只好憋著,回到國內發洩。想想我們這些普通人在異國他鄉有時也難免有失落傷感,卻不至於憤怒。跟誰憤怒啊?又有什麼好憤怒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了解,需要學習,包括人家恬淡、平和、從容和平等的心態。當然我等老百姓在國內也沒什麼名氣,也沒怎麼被捧著寵著,所以現在沒人多看一眼也想得通。但名人的痛苦就大了,落差太大了嘛。還是呆在國內養尊處優的好。可是這些人又特別追求“自由”,可是真的到了自由世界,沒人鞍前馬後就不行了。老實說不是誰都能享受自由的。
北美這地方講究自由,尊重個性,你怎麼樣出格、怎麼樣折騰,只要在法律範圍內你儘可以去做;但也正因為個性與自由得到充分的保障,你想引人注目也就不那麼容易,人家不多看你一眼也是尊重你。自我在這個自由的社會里獲得充分的保護,使得北美人從小就有很強的個人主張,一般不容易追隨別人,這也倒令一些原本覺得自己應該被人多看一眼的人感到失落。與“自由”比肩的是“平等”的理念,這在加拿大是深入人心的,不會因為你的權力與財富、名氣與頭銜,就要得到尊崇。
一位本地英文老師面對他課堂上來自世界各國的新移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加拿大的大富翁腕上戴的表是多少錢嗎?顯然這位六歲從臺灣移民來的華裔加拿大人深諳包括他的華裔同胞在內的大部分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和內心深處的慾望。他給了大家一個意外的答案:他們戴的是十加元的電子錶。他們開的車可能還不如你我。說實話,我沒見過戴十元電子手錶的大富翁,可能我見過卻不知道他是個富翁。
我曾經工作過的皮草店的總裁,有一天到店裡來,同店員一起幫客人試穿衣服。客人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當我悄悄告訴她那是公司的大老闆,她大吃一驚,啊?她看上去像個農婦呀!
事實上,加拿大的大老闆未必人家要多看一眼,而真正的農婦也無意要看一眼哪個是大老闆。有錢的玩私人飛機私家遊艇,普通的人下海去游泳、在沙灘曬太陽,各自有各自的享受,誰也不看誰。他們叫“EN…JOY”。如果老盯著人家看,或者被別人盯著看,那就不舒服不ENJOY了。
但是,對於許多華裔來說,沒人多看一眼的感覺是失落的、寂寞的,好像被晾在岸上的魚。以往在原居地為了出人頭地,好不容易奮鬥到“人上人”的感覺,一來到加拿大就蕩然無存了,彷彿以前的奮鬥都付諸東流了。儘管這裡有一流的空氣、陽光、水質,可是自我感覺的一流失去了,因為在這裡每個人———有錢的、沒錢的,都享受著同樣一流的陽光、空氣和水,沒人誇耀“風景這邊獨好”。
別叫我太太(1)
移民到加拿大以後,我在華人圈子裡被叫做“徐太太”,當然是因為嫁了徐姓的男人。起初,我覺得有點陌生有點異樣,也多少有點受寵若驚的竊喜———哦,我也做得太太了!我這樣想是因為腦子裡原本有一些“太太”的印象與想像。
聽人家跟先生說“那是你太太!”和聽人家直說“哦,那是你老婆”,感覺上就是有點不一樣,好像被叫做“太太”,在人家眼裡就是一塊綢緞,而被叫做“老婆”,在人家眼裡就是一匹粗布。(丈夫稱“老婆”是另一回事,那是隨意和親暱。)
大凡女人過了三十歲,或者再晚幾年到三十五歲吧,再瘋再野的心也要收一收,考慮正兒八經地嫁人做太太了,除非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