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與中國進行對比。不得不承認,印度的歷史並不“輝煌”。數千年中,除了孔雀王朝之外,印度沒有屬於自己的“歷史”。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印度都在外族鐵蹄與槍炮的統治下芶延殘喘。地理環境決定歷史文化,與中國相比,印度缺乏抵抗外來侵略、特別是來自北面與西面的外族勢力的天然屏障,即類似於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類的自然壁壘。中國能夠在五千年中保持文明的延續與發展,能夠形成“閉關鎖國”的思想基礎,與周邊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印度的文明斷斷續續,能夠形成忍辱負重的民族情緒,也與周邊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
近代,當中國發起轟轟烈烈的救亡愛國運動、用鮮血與烈火趕走侵略者與殖民者、建立起屬於中華民族的國家時,印度卻在聖雄甘地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下,與殖民者進行鬥爭。雖然印度與中國先後獨立與建國,似乎殊途同歸,均達到了目的,但是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共和國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在西方列強與北面強鄰的包圍下掙扎求生,數十年的抗戰讓中國從上至下形成了“自力更生”的思想觀念。中國邁出的每一步,都建立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印度獨立之後,不但沒有立即擺脫原宗主國的控制,還以加入“英聯邦”的方式延續與宗主國的關係。雖然印度從中獲得了好處,但是卻讓印度產生了共和國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印度積貧積弱,數十年沒能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沒能形成強大的國家意識,印度的文化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獨立與建國之後,印度與共和國的發展策略也截然不同。
建國之後,共和國按照“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置國際矛盾,遵照“睦鄰友好”的原則發展對外關係,不管是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還是隨後的數次邊境衝突,共和國的基本國家戰略都沒有發生改變。共和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中印邊境衝突中所採取的戰略最值得稱道,獲得軍事鬥爭勝利之後,共和國不但沒有恃強凌弱,還主動宣佈單方停火、讓軍隊撤回到衝突發生前實際控制線之後20千米,以勝利者的身份主動提出談判解決爭端,使共和國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建國後數十年、特別是改革開始後的數十年,共和國只有一個目的:發展壯大。
獨立之後,印度的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與獨立之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相比,獨立之後的印度迅速開始武力擴張。除了與共和國發生邊境衝突之外,印度還先後三次挑起印巴戰爭、分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之前為東巴基斯坦)、製造克什米爾衝突、吞併錫金、參與斯里蘭卡內戰、顛覆馬爾地夫政權等等。數十年來,印度不顧薄弱的國家基礎實力,時刻夢想著成為“世界大國”。印度為此付出了極為高昂的代價,不但國家經濟長期低迷,就連“工業化”的門檻都沒邁過。到第四次印巴戰爭爆發前,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
歷史決定文化,印度獨立後開始武力擴張,與其上千年的“奴役史”有著密切關係。
更讓印度人感到憤恨的是,獨立之後的印度只輸了兩場戰爭,一是20世紀60年代初的邊境衝突,二是第四次印巴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印度都敗給了共和國。由此可見,印度一直將共和國當作最大的敵人。
明白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印度為什麼如此敵視共和國了。
真正看到問題的印度人並不多,魯拉賈帕尼就是其中之一。印度敗給共和國,不是印度的歷史不如共和國、也不是印度文明不如中華文明、更不是印度人口比共和國少,而是印度的基礎實力遠不如共和國。印度沒有輸在戰場上,而是輸在了經濟、科技、外交、思想等基礎實力上。
印度要想一雪前恥、戰勝共和國,除了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需要強大的基礎實力。
魯拉賈帕尼做的,正是為印度創造強大的基礎實力。
不得不承認,魯拉賈帕尼不但吸取了教訓還吸取了共和國的發展經驗。
從很大的程度上講,國家強大的根本來自經濟實力,其他各種基礎實力的發展基礎也是經濟實力。只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嚴生強大的科研勢力、強大的外交力量、強大的思想文化,從而帶來強大的軍事實力。
沒有經濟實力,印度什麼都不是!
如同當年對抗英國殖民者,印度開始了新的“苦難歷程”。
為了發展經濟,魯拉賈帕尼不但忍辱負重,還強顏歡笑,積極主動的與共和國改善關係,利用共和國的龐大市場為印度提供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