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產業結構調整”,從根本上解決了經濟發展問題,甚至為後來應付全球大蕭條打下了基礎。
王元慶上任的時候,面臨的問題就是與經濟發展嚴重倒置的政治體制。
雖然在“產業結構調整”後效的影響下,共和國的經濟仍然在繼續前進,而且隨著全球大蕭條結束,世界各國經濟逐漸復甦,共和國的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增長點,但是國家發展不能以偏概全,更不是一好遮百醜。在廣西工作的時候,王元慶就認識到,共和國的所有國內問題都與政治體制有關。
解決不了政治體制產生的問題,任何改革都是換湯不換藥。更嚴峻的是,如果由政治體制產生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改革”不但會成為既得利益階層牟取新利益的工具,還會受到民眾的堅決反對。不說別的,中南風暴之後,趙潤東決定將3家規模最大的國營電力集團拆分成6家規模較小的公司,允許民營資本經營包括聚變核電站在內的電力專案:改變由國家電網集團統一制定電力價格的制度,由各家電力公司直接與消費者簽署電力供應合同;打破國家電網集團與國營電力集團的電價的壟斷,讓民眾享受到更加低廉的電價,推動“電力革命”的前進步伐,從而更大限度的擴大國內消費市場,拉動經濟增長。該改革方案一出,反對聲不絕於耳,就連普通民眾都堅決反對。原因無二,民眾並不認為能夠從這項改革中獲得好處,認為國家藉此擴大壟斷規模,變相增加民眾的生活負擔。由此可見,受各種弊端的影響,民眾已經談“改革”色變,認為“改革”不是為了“讓利於民”,而是變相增加民眾的負擔。
失去民眾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