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做出反應。雖然這個反應速度比起10多年前快了許多,但是仍然遠遠跟不上現代戰爭的步伐。要知道,在同樣的情況下,共和國空軍只需要30分鐘就能做出反應,讓前線基地的所有戰鬥機升空,同時派出部署在二線基地的制空戰鬥機,在90分鐘之內就能把前線的防空力量提高數倍,在120分鐘之內針對敵人的進攻行動發起空中打擊。印度空軍僅做出反應就用了180分鐘,直到270分鐘之後第一批增援戰鬥機才到達前線,360分鐘之後才派出部署在二線基地的制空戰鬥機,480分鐘後才將前線防空力量提高數倍。
如果印度空軍仍然以這個速度迎戰,在其防空戰鬥機升空之前,轟炸就結束了。
沒有調整作戰計劃,不等於裴承毅沒有任何擔心。
印度的背後是美國,而美國的頭號假想故就是共和國,只要美國有心,就會為印度提供更大的援助,幫助印度空軍建立更加完善的指揮系統。雖然各種跡象表明,印度空軍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有所退化,但是戰爭沒有任何假設可言,只有做好了充足準備,才能在突變發生的時候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4點30分,裴承毅親自聯絡了戰略防禦司令部。
因為按照王元慶的安排,戰略力量不由前線指揮部控制,所以裴承毅沒有把戰略力量納入前線指揮部的作戰序列,只能單獨向其下達作戰命令。
15分鐘之後,一場“無聲”的戰鬥開始了。
卷十 龍騰九天 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
現代戰爭中,攻擊太空目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早在共和國、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國先後成立天兵(天軍)之前,“太空戰”就受到軍事家的熱捧,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太空將是新的戰爭制高點,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雖然從理論上講,這個認識並沒錯,但是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困難卻超乎想像。
天兵成立之後,共和國就開始探索太空作戰。
經過初期的理論與戰術研究後,共和國天兵的先驅認識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太空作戰的成本過於高昂,超過了國家的承受能力。如此一來,共和國轉為發展防禦性太空軍事力量,僅在進攻性領域進行理論研究。與共和國一樣,美國等軍事大國在理論與戰術研究之後,都把防禦性太空軍事力量放到了首位,等到技術進步之後再研究進攻性太空軍事力量。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概念問題,那就是“防禦”與“進攻”。
在太空軍事領域,“防禦”的概念包括在太空部署軍事力量,保護己方的太空力量,攻擊敵人的太空目標;“進攻”則指標對敵人大氣層內的,包括地面、海面、空中、海下的各種目標的打擊行動。
這一定義與其他軍事領域有明顯差別。
從這一定義上能夠看出,太空作戰的主要問題不是如何攻擊敵人,而是如何投送打擊力量。“防禦”性質的太空作戰對力量投送的要求比較低,也比較容易實現;“進攻”性質的太空作戰對力量投送的要求比較高,也比較難以實現。
“力量投送”的關鍵就是成本。
實際上,軍事力量投送與民用領域的物資運輸非常相似,不管以何種手段,運送何種貨物,本質是一樣的,即以某種方式將特定的貨物送達目的地。
如果以常規手段向太空投送力量,成本將高得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承受。
以運載火箭為例,即便採用成本較低的氫氧液體火箭發動機(隨著電力成本降低,液氫與液氧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氫氧火箭發動機的使用成本低於煤氧火箭發動機),向近地軌道運動1千克貨物的成本都高達58000元(約合15000美元),而軍事領域常用的固體火箭的單位運送成本更是高達80000元(約合20700美元)。以此計算,發射1顆質量在10噸左右的軍事偵察衛星的成本在5。8億元以上,算上偵察衛星的製造成本,其價值超過8億元。偵察衛星的平均使用壽命在3到5年左右,按照4年計算,相當於每年2億元。要想組建一套完整的偵察衛星網路,至少需要部署12顆雷達成相衛星、12顆光學成相衛星,加上各4顆補充衛星,總共32顆衛星,平均每年的使用成本高達64億元。完整的軍事衛星網路還包括導航/定位衛星星座、通訊衛星網路、戰略警戒衛星系統等等。以共和國為例,2035年初總共擁有144顆在軌工作軍事衛星,平均每年用在軍事衛星上的預算高達380億元。同期,美國花在軍事衛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