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或者地面/空中指揮中心,引導編隊裡的其他戰鬥機作戰。除了雷達,J…16還擁有三套光電探測裝置,即遠端紅外探測儀、全方位光電監視系統與近程紅外/紫外探測儀,其中後兩者具備對抗強制電磁干擾裝置的能力,能夠為戰鬥機在極端惡劣的電磁環境下作戰提供有力保障。
作為共和國空軍與海軍集大成於一身的空中優勢戰鬥機,J…16的一項設計給人一種“返古”的感覺,那就是液壓機械操控系統。
實際上,J…16的液壓機械操控系統只是備份操控系統,其主要的操控系統仍然是4餘度電傳操控系統。電傳操控系統問世後,部分第三代戰鬥機都有備份的液壓機械操控系統,主要是當時的電傳操控系統還不夠完善,安全效能沒有足夠的保障。到了第四代,大部分戰鬥機都取消了液壓機械操控系統,到了第五代戰鬥機,液壓機械操控系統再次披掛上陣,與強制電磁干擾裝置的廣泛應用有很大的關係。透過試驗證明,在強制電磁干擾環境下,電傳操控系統的可靠性沒有任何保障,反而是液壓機械操控系統更加安全。當然,與傳統的液壓機械操控系統相比,J…16的備份操控系統實際上由一套由電磁遮蔽系統保護起來的計算機控制,飛行員的工作壓力並不大。
與前面的“新穎”設計相比,J…16上的“主動防禦系統”絕對是最有代表性的。
所謂的“主動防禦系統”,實際上就是基於小型高能鐳射攔截器的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由火控計算機控制,不需要飛行員操控。為了降低結構重量、減少製造成本,整個系統由一套高能鐳射器,與6套覆蓋全空域的瞄準系統組成。高能鐳射器佈置在飛行員座艙後面的隔艙內,透過6條高純度光導纖維將高能鐳射束傳遞給瞄準系統,再由瞄準系統鎖定逼近的導彈,然後由鐳射束攻擊導彈的引導頭或者發動機,癱瘓與摧毀來襲導彈,達到保護戰鬥機的目的。
可以說,這也是J…16上最先進的作戰系統。
雖然空軍一再要求用高能鐳射器替換航炮,但是綜合考慮之後,空軍最終放棄了這個要求。原因很簡單,成本太高。為高能鐳射器提供能源的是150千克16級複合蓄電池。僅此一項的採購費用就高達數千萬元,而且150千克複合蓄電池提供的電能僅夠進行8次有效攔截。如果用鐳射器職代航炮,至少得為其配備450千克複合蓄電池,從而使製造成本增加近2億元。因為J…16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了今後的改進需求,30毫米航炮與250發炮彈的總質量在300千克以上,複合蓄電池可以按照機身內部空間的形狀製造,所以在16級複合蓄電池的價格降下來之後,可以非常方便的用高能鐳射器替代航炮。
用“武裝到牙齒”來形容J…16,一點都不過分。
2035年初,空軍用剛剛形成戰鬥力的J…16A與J…14C進行了實戰對抗演習,結果證明J…16A的空戰能力是J…14C的20倍,空戰交換比達到了驚人的1比218。在對抗最為激烈的一次演習中,12架J…16A與5個大隊的120架J…14C從240千米處打到格鬥距離內,最終以J…16A完勝的方式結束。
巨大的差距,如同F…22A與F…15C一樣,不同時代的戰鬥機,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優異的效能,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空軍與海軍加快了J…16A的採購速度,壞處是,空軍與海軍削減了J…16A的採購數量。
隨著F…42A服役,J…16A不再蘭獨一無二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戰鬥機。
美國沒有向印度提供F…42,根本原因就是F…42太先進了,如果不小心在戰場上落到共和國的手中,美國空軍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實際上,美國海軍裝備的F…46A也很先進,只是賣給印度的大大縮水。
比如F…46A就配備有主動防禦系統,只是受機體大小限制,其主動防禦系統只能在一次戰鬥中攔截4個目標,且部署在機身上的4處攔截視窗無法做到全方位覆蓋。但是與完全沒有主動防禦能力的F…46I相比,F…46A在J…16A面前的生存能力都強了許多。美國不為出售給印度的F…46I配備主動防禦系統,原因有兩個:一是主動防禦系統屬於最新式的空戰利器,不能輕易出售給其他國家;二是美國的主動防禦系統採用的是12級複合蓄電池,還沒有完全達到實戰水平。
為了“安慰”印度,美國為印度空軍提供了一種格外特殊的彈藥:電磁干擾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