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當局釋出的“意向書”,在17萬億由盟國共同承擔的戰爭開支中,共和國承擔51%,另外49%由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根據在戰爭中所做的貢獻與戰爭損失分頭承擔,其中伊朗承擔21%、伊拉克承擔16%、敘利亞承擔12%。
可以說,這個分擔比例是比較合適的。在大規模作戰期間,敘利亞遭受的損失最為慘重,所以承擔的戰爭費用最低,伊朗也沒有對此提出異議,只是認為伊拉克承擔的戰爭費用大少,應該與伊朗均等,既各承擔18。5%。毫無疑問,伊拉克不可能接受伊朗提出的分配方法。
四國部長會議進行了好幾輪,直到2042年8月,四國外長才在北京達成具體協議,共和國承擔54%、伊朗承擔19%、伊拉克承擔17%、敘利亞承擔10%。隨後共和國就與伊拉克簽署了一份單方面協議,即在2050年之前,以政府擔保的方式,向伊拉克提供2000億元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就是說,共和國當局以變相的方式,為伊拉克提供了相當於戰爭開支1%的投資,以此彌補了伊拉克的損失。
對於共和國的做法,伊朗當局非常不滿,在2042年9月初向共和國提出抗議。伊朗當局的抗議不但不會收到任何效果,反而給了共和國對付伊朗的理由。受種種因素影響,2042年10月底,伊朗當局以拒絕支付戰爭經費來要挾共和國。在伊朗還沒有澄清為什麼暫緩支付戰爭開支之前,共和國就採取行動,以伊朗當局違反四國部長會議達成的結果為由,要求伊朗當局立即公開道歉,不然共和國將凍結伊朗的所有在華資產。
可以說,這是一項非常嚴厲的制裁措施。要知道,伊朗的海外資產中,至少有六成在共和國。
更重要的是,伊朗高官在海外的個人資產中,超過八成在共和國。雖然共和國當局還沒有宣佈凍結伊朗公民的在華資產但是隨著局勢發展下去,最終肯定會威脅到伊朗政府中的高階官員。
相對而言,“庫爾德人安置辦法”只是一個引申出來的問題。
與“戰爭經費”一樣,“庫爾德人安置辦法”的主耍問題就是資金分配。
2042年3月,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完成了庫爾德人人口統計,其中伊朗的庫爾德人大約有450萬、伊拉克的庫爾德人超過了600萬、敘利亞則有大約100萬。與此同時,共和國的一家民營調查機構也按照與軍情局簽訂的秘密合同,對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庫爾德人進行了一次大範圍問卷調查,在受訪的5萬多名庫爾德人中,大約15%願意無條件遷往土耳其南部的軍事佔領區,還有大約60%願意有條件的遷往軍事佔領區,而這些人提出的條件中,又以財產處理與生活安置為主,即能夠得到多少遷移補償。
針對這一情況,共和國在2042年6月向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當局提出了向願意遷移的庫爾德人提供安置補償的意見書,其中就提到,共和國願意為每個到軍事佔領區內安家的庫爾德人提供50000到75000元不等的安置費用。因為在此之前,共和國當局已經承諾為佔領區內的每個庫爾德人補償同等金額的安置費用,所以這項政策並不特殊。問題是,共和國當局在意見書中還提到,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是當事國,也是直接受益國,應該為遷移的庫爾德人提供更多的安置補償。共和國當局也不是不體諒3個盟國的處境,在意見書中明確提到,共和國可以透過貿易補償、技術轉讓、基礎投資、人才培訓等等方式來補償3個國家在安置庫爾德人問魔上遭受的損失,並且保證在戰爭結束之後,向3個盟國開放軍事佔領區的經濟市場。
總的來說,共和國是真心想辦好這件事情。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的75%的庫爾德人遷往軍事佔領區,共和國就得在800萬庫爾德人身上花掉大約5000億元。雖然對經濟總量已經突破300萬億、年稅收高達50萬億的共和國來說,5000億元算不上壓力,但是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如果按照共和國的提議,以同等的方式為800萬庫爾德人提供安置補償,那就是個問題,而且是個非常大的問題。
由此可見,錢才是最大的問題。
當然,比起“戰爭經費”,這點錢就算不了什麼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因為內賈德過於注重國家利益,或者說,想借此機會洗劫那些控制著國家財富的政府高官,並且利用打擊腐敗來對付哈什,所以由“戰爭經費”帶來的眾多問題中,伊朗與共和國關係倒退還是其次的,伊朗的政治動盪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