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實際情況已經悄然轉變。
隨著通往凡城的鐵路線通車、馬爾丁的野戰機場投入使用,錫爾特機場的基礎設施基本修復,再算上一直在使用的巴特曼機場,不但物資運輸問題的到了解決,也有足夠的地方部署3個低空打擊營。
袁晨皓一直忍著沒有讓低空攻擊機上場,等的就是與第101突擊師的決戰機會。
要知道,第十戰鬥單位的低空打擊營的戰鬥力絕對不是吹出來的。因為只有3個營的編制,所以從規模上講,3個營都超過了以往的加強營。根據共和國國防部在2040年公佈的國防藍皮書,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編有DW…26D型低空攻擊機192架,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3個打擊營各有64架DW…26D,也就是每個營有8個連,而在正常編制下,1個營只有4個連,加強編制時也就6個連。也就是說,3個打擊營的規模,相當於正常編制下的6個營。
在部隊的作戰能力一定的情況下,規模擴大等於戰鬥力增強。
更重要的是,DW…26D的效能比DW…26B有了很大提高(DW…26C是出口型號),還是第一種裝備了主動防禦系統的低空攻擊機,所以可以在敵方防空火力的威脅下作戰,並且完成作戰任務。因為美軍的AV…31A在DW…26D之前開始設計,而且美國陸軍在一開始就提出了具備低空制空能力,也就是具備一定的超低空空戰能力,所以共和國陸軍也對DW…26D的作戰能力提出了類似的要求,即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掛上對空武器,與敵人的低空作戰飛機爭奪制空權。
由此可見,AV…31A與DW…26D都沒有考慮與戰鬥機交戰。
印度戰爭期間,DW…26B就用實戰行動證明,在距離地面250米的低空範圍內,空軍的戰本戰鬥機很難對低空攻擊機構成威脅。準確的說,只要低空攻擊機的飛行員能夠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攻擊機的敏捷性,就能避開戰術戰鬥機的攻擊。因為在超低空的戰鬥中,受地形與作戰空域影響,任何飛行器都難以發揮速度優勢,所以速度快得多的戰鬥機反而不是更加敏捷的攻擊機的對手。按照共和國陸軍公佈的戰果,DW…26B在印度戰爭期間至少擊落了27架印度空軍的戰鬥機,而且其中25架是用機關炮打下來的,另外2架則是在起飛的時候被DW…26B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擊落的。
因為低空攻擊機都有厚實的裝甲,所以不太懼怕小口徑高射炮。DW…26D採用了動力引射技術,把2臺螺旋磁感應推進器放到了機身背部,從而解決了推進裝置暴露在外的致命缺陷,並且在機身腹部採用了整體盒式裝甲,將防護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截。按照共和國陸軍做的內部測試,在30毫米口徑以下的高射炮面前,DW…26D基本上不用規避。因為配備了主動防禦系統,所以在遇到行動式防空導彈的時候都不需要規避。
用共和國陸軍的話來說,DW…26D就是飛行的坦克。
更重要的是,這還是一輛非常靈活的“飛行坦克”。
雖然根據軍情局提供的情報,第101突擊師的2個打擊旅總共裝備了近400架AV…31A低空攻擊機(加大裝備量,也就是為了彌補AV…31A在打擊能力上的差距),但是軍情局已經證實,AV…31A肯定沒有配備主動防禦系統。事實上,作為一種採用傳統推進系統的低空攻擊機,也很難配備對電力供應要求非常高的主動防禦系統。雖然美國陸軍在AV…31A服役後不久,就要求採用空軍的方式,為其增添一組高能複合蓄電池,配備主動防禦系統,但是作為一種本來就相對廉價的低空攻擊機,不但內部改進空間有限、能夠增加的可用重量也非常有限,價格問題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沒有出現低空攻擊機之間的空戰,沒人知道主動防禦系統在以航炮為主要武器的超低空空戰中的價值,所以美國陸軍在衡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後,放棄了改裝AV…31A的想法。
11日夜間,3個低空打擊營集結完畢。
這個時候,李東石也知道了袁晨皓的真實企圖。雖然袁晨皓利用了他的戰術,但是李東石沒有胡思亂想,不管怎麼說,擊敗敵人是首要任務。
因為第十戰鬥單位在組建的時候就被確定為一支以突擊能力為主的作戰部隊,而且項鋌輝早就決定讓李東石去指揮這支部隊,所以早在2036年,李東石就去參加了相關方面的培“專門學習了低空作戰的戰術。第十戰鬥單位成立後,在西南地區持續集“而訓練的主要課題就是如何充分有效的發揮低空部隊的作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