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萬阿拉伯人的生活與生產產生的影響。總而言之,在半島電視臺看來,垮掉的不是一座大壩,而是頭頂上的天空。
相對而言,歐洲的新聞媒體反而更加冷靜客觀。
法國國家電視一臺在報道這件事情的時候,首先就提到了大壩下游的大約150萬土耳其人(其中大約120萬是庫爾德人),以及大約50萬敘利亞人的人生與財產安全問題,並且對洪水造成的影響做了全面分析與評估,還不忘提醒觀眾,土耳其當局肯定是為了軍事目的才炸掉了大壩,因此呼籲交戰雙方儘快停止軍事行動。
問題是,國際輿論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
誰都知道,僅僅一座大壩不可能讓雙方在沒有分出勝負的情況下停止戰鬥,反而會刺激雙方採取更加積極的軍事行動,力求縮短戰爭持續時間,至於戰爭造成的破壞,恐怕會更加巨大。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除了需要關注洪泛區內的大約200萬平民外,各國的新聞媒體都在關注交戰雙方的行動。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132章 決戰態勢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只要戰爭還沒結束,軍人就不能鬆懈。
阿塔圖爾克大壩被毀之後,裴承毅別無選擇,只能讓袁晨皓強攻錫韋雷克。
15日天亮前,第十戰鬥單位放棄了前往加濟安泰普的計劃,從尚勒烏爾法北上前往錫韋雷克,協助第一戰鬥單位強攻這座軍事要塞。同一天上午,裴承毅給王學平與江晚承下達了新的命令,即第八戰鬥單位繼續死守巴赫切,第五戰鬥單位在固守陣地的時候要向美土聯軍、特別是奧斯曼尼耶南面的美軍第2裝甲師施壓。
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安排,因為第六戰鬥單位的戰鬥旅被困在了尼濟普,支援旅的大部分兵力都得南下前往敘利亞北部地區,救助被洪水圍困的敘利亞平民。更要命的是,受突如其來的洪水影響,敘利亞當局遇到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為了穩住敘利亞的局勢,共和國當局已經答應緊急提供一批救災物資,而承擔運輸任務的就是之前用來安排運送第七戰鬥單位的戰略運輸機群。也就是說,被裴承毅寄以厚望的第七戰鬥單位無法及時到達戰場。如此一來,不但第五戰鬥單位與第八戰鬥單位要繼續死守,就連南面的第九戰鬥單位與第二戰鬥單位都得自尋出路,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的增援部隊身上。
到此,北方戰線上的戰鬥集中在了兩個方向,一是錫韋雷克、二是巴赫切。
可以說,雙方指揮官都知道,誰能率先取得突破,誰就能夠掌握主動權,決定下一階段作戰行動的主要方向。
必須承認,共和國陸軍在這個時候遇到了開戰以來最大的挑戰。
在錫韋雷克,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要面對相當於2個師的美軍部隊,而在巴赫切,第八戰鬥單位則要頂住2個美軍師的輪番進攻。讓裴承毅擔心的不是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能不能打下錫韋雷克,而是第八戰鬥單位能不能堅持到援軍到達。
第八戰鬥戰鬥單位在巴赫切守了5天,而在出發的時候只帶了5天的作戰物資。因為第十戰鬥單位的支援旅要全力支援攻打錫韋雷克的作戰行動,第六戰鬥單位的支援旅則都在南面參加救災行動,所以為第八戰鬥單位運送作戰物資的垂直起降運輸機非常有限,每天最多隻能運送400噸物資,而這僅僅是第八戰鬥單位一天所需物資的零頭。
如果無法為第八戰鬥單位提供作戰物資,要想守住巴赫切,就得付出慘重的代價。按照王學平的報告,第八戰鬥單位的傷亡已經超過三成,如果繼續堅持下去,不但傷亡數字會繼續攀升,能否守住巴赫切都是個問題。
雖然有幾個參謀建議讓第五戰鬥單位前去支援第八戰鬥單位,但是裴承毅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客觀的講,第五戰鬥單位是當時唯一能夠及時馳援巴赫切的作戰部隊,但是第五戰鬥單位的狀態不比第八戰鬥單位好多少,傷亡比例超過了兩成。更加重要的是,第五戰鬥單位也嚴重缺乏作戰物資,用江晚承在戰後的話來說,如果不是佔領了奧斯曼尼耶,可以從美土聯軍手裡奪取一些物資,第五戰鬥單位根本墊持不到15日。以當時的情況,讓第五戰鬥單位放棄奧斯曼尼耶,前往巴赫切,不但不能起到增援第八戰鬥單位的作用,反而會使巴赫切成為美軍的重點炮擊目標,使2個戰鬥單位都受到更沉重的打擊。事實上,把第五戰鬥單位派出去之後,裴承毅一直沒讓2個戰鬥單位一起行動,就是為了避免兵力過於集中,遭到美軍遠端炮火的重點打擊。
以當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