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幾乎沒有辦法增援第八戰鬥單位。
如此一來,裴承毅別無選擇,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錫韋雷克方向上。
在向袁晨皓部署任務的時候,裴承毅就明確無誤的提到,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得看能否及時打下錫韋雷克,並且及時向馬拉蒂亞進軍。只有在錫韋雷克與馬拉蒂亞方向上向美王聯軍施加壓力,迫使美土聯軍向這邊增兵,才能緩解巴赫切方向上的壓力,讓第八戰鬥單位獲得喘息機會。
這次,裴承毅改變了方法,在安排任務的時候就直接提到,最遲不過16日凌晨,就算沒能打下錫韋雷克,也要派遣部隊從切爾米克向馬拉蒂亞進軍,並且在攻打馬拉蒂亞的時候有所作為。
袁晨皓是個聰明人,不用裴承毅多說也知道該怎麼處理當前的局面。
把第十戰鬥單位從尚勒烏爾法召回來的時候,袁晨皓就把伊朗與伊拉克的聯絡軍官找了過來,給兩伊軍隊安排了任務。伊朗陸軍的3個師北上前往切爾米克,頂替之前在該方向上行動的第一戰鬥單位的作戰部隊,並且替第十戰鬥單位修建進攻陣地。伊拉克陸軍的參戰部隊全部開赴錫韋雷克,頂替第一戰鬥單位執行圍困任務。也就是說,袁晨皓擺出了圍而不攻的架勢。
當然,重點還是2個戰鬥單位。
第十戰鬥單位直接趕赴切爾米克,中途甚至沒做停留。第一戰鬥單位將陣地移交給伊拉克軍隊之後,陸續到錫韋雷克西北方向上集結。雖然第十戰鬥單位的支援旅的主力仍然在南方活動,但是這番部署足以讓杜奇威相信,共和國陸軍很有可能在無法迅速攻佔錫韋雷克的情況下,直接攻打馬拉蒂亞。因為伊朗與伊拉克投入了大約10萬兵力,除了在後方維持秩序與保護後勤交通線的部隊之外,大約有6萬兵力在前線活動,這些部隊完全能在共和國陸軍遠端炮兵的支援下完成圍困錫韋雷克的重任。加上第十戰鬥單位擁有非常強大的戰術空運能力,所以杜奇威完全有理由為馬拉蒂亞擔心,至少在持續數天的戰鬥中,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不用為後勤保障發愁。更重要的是,美土聯軍把主力放在了錫韋雷克,馬拉蒂亞的防禦非常空虛,僅有2個土軍旅與美軍第101突擊師的部分部隊,根本不是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對手。因為錫韋雷克其他方向上的通道已經被共和國軍隊控制,所以佔領馬拉蒂亞就能迫使美土聯軍放棄錫韋雷克。如此一來,共和國軍隊甚至不需要出動一兵一卒,就能全殲錫韋雷克的守軍。當然,前提條件是,必須打下馬拉蒂亞,而且得以非常快的速度打下馬拉蒂亞。
以杜奇威的能耐,不可能不知道,這很有可能是裴承毅的“緩兵之計”。
開戰到現在,第一戰鬥單位向西突擊了近500千米,實際里程超過了1500千米,而具持續作戰時間超過了半個月。要知道,在半島戰爭期間,共和國陸軍部隊的持續作戰時間往往不會超過1個星期,一次突擊距離很少超過150千米。如果算上第一戰鬥單位在這10多天內參加過的戰鬥,就算共和國陸軍在這10多內取得了很大進步,部隊的戰鬥力提高了許多,第一戰鬥單位也已是強弩之末。相對而言,第十戰鬥單位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但是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其進攻能力肯定降低了許多。
也就是說,這2個戰鬥單位能否打下馬拉蒂亞是個很大的問題。
事實上,杜奇威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因為在東面戰場上作戰的2個戰鬥單位的進攻力量大幅度下滑,裴承毅在安排作戰行動的時候不得不放棄北上攻打馬拉蒂亞的想法,讓第十戰鬥單位去了尚勒烏爾法。要知道,馬拉蒂亞是土耳其南部地區與中部地區之間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就算裴承毅不打算進軍安卡拉,為了戰後談判著想,也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攻佔這座城市。從之前的戰鬥也看得出來,為了取勝,裴承毅不會有太多的顧慮,更不可能放過如此重要的目標。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參加進攻作戰行動的共和國軍隊無法順利打下馬拉蒂亞。
綜合考慮整個北方戰線上的局勢,更讓杜奇威相信,這是裴承毅在迫使他分兵。
錫韋雷克己經被合圍,就算第101突擊師的運輸機群還能出動,也無法迅速將美軍主力轉移到馬拉蒂亞。因為錫韋雷克的戰略價值不在馬拉蒂亞之下,如果丟掉錫韋雷克,無論如何也守不住馬拉蒂亞,所以杜奇威只能另想他法,從其他地方調遣部隊,加強馬拉蒂亞的防禦力量。
能夠及時增援馬拉蒂亞的,只有在巴赫切方向上活動的第2裝甲師與第4步兵師。
也就是說,杜奇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