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北部地區的目標,而無法打擊印度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因為無法一舉摧毀位於印度次大陸南端的戰略導彈基地,擔心遭到印度的核報復,所以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共和國的表現非常謹慎。在此情況下,共和國海軍提出了建造一種能夠讓重型戰鬥機正常起降的大型海上作戰平臺。
非常可惜的是,這樣設想很快就被否決了,因為運載戰鬥機的首選肯定是航母。
隨後20年,雖然共和國參加過多場戰爭,但是留給海軍發揮的空間並不大,所以共和國海軍沒有建造“海上平臺”的迫切需要。直到2035年的印度戰爭,共和國軍隊才首次感受到了投送能力不足帶來的問題。在戰後的總結報告中,裴承毅就明確提到,如果擁有一支由海到陸的投送部隊,印度戰爭的結果將對共和國更有利。雖然裴承毅沒有明確指出所謂的“投送部隊”到底是航母戰鬥群、兩棲攻擊艦隊、還是別的什麼,但是大部分海軍將領都認為,裴承毅指的是一種主要用來投送地面作戰部隊,而且投送能力遠超過兩棲攻擊艦隊,擁有完善的自我保障能力的海上作戰平臺。顯然,這就是美國海軍搞了幾十年的“海上平臺”專案。更重要的是,印度戰爭之後,裴承毅去了裝備辦公室,而且擔任裝備研製與採購的審批工作,所以在軍費相當緊張的情況下,海軍還是獲得了一筆不算少的研製經費,啟動了共和國的“海上平臺”專案。
受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海軍從一開始就決定走“親民路線”。
說簡單點,就是把降低採購與維護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上。雖然林嘯雷在2037年出任總參謀長之後,非常重視這個能夠讓海軍脫胎換骨的計劃,要求海軍加快開發速度,但是新任海軍司令華劍鋒並不認為應該隨意花費納稅人的血汗錢,在“海上平臺”專案上仍然非常小心謹慎,要求承擔設計工作的華東船舶設計院必須把降低成本放在首位,不要為了趕進度而放棄某些必要工作。
顯然,華劍鋒的這一態度讓林嘯雷很是不爽。
這個時候,林嘯雷全力推動的“大艦隊計劃”也受到了影響,建造“重慶”級航母的工作一再受阻。為了讓國防部在航母建造上讓步,林嘯雷必須做出犧牲。既然華劍鋒在“海上平臺”計劃上的熱情度不高,該計劃就可以捨棄。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海上平臺”專案落到了國防部的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一變動,讓“海上平臺”專案起死回生。
新任國防部長帥永康與顧衛民一樣,是一個“會計出身”的官員,做什麼事之前都會算筆賬。作為顧衛民的心腹,帥永康要想在國防部長的位置上幹出點名堂來,就得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帥永康一直在做一件他認為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阻止林嘯雷破壞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說直接一點,就是不讓林嘯雷亂來,避免在國防建設上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
林嘯雷拼命打造“大艦隊”,帥永康卻堅決反對與美國搞海上軍備競賽。
獲得“海上平臺”專案的主導權後,帥永康一反常態,決定大力支援這個專案。不得不承認,林嘯雷在玩手段上還是差了一點。因為他之前也在大力推進這個專案,所以在帥永康明確表態支援後,他沒有反對,而是主動提出了成立一個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一起牽頭的專案組,而帥永康則順水推舟,把四大軍種與陸戰隊拉了進來。到這個時候,林嘯雷才反應了過來,可是反對已經來不及了,也就只能把軍情局也拉了進來,並且以保密為名,要求由軍情局負責總體協調工作。事實上,帥永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用“海上平臺”專案對付由林嘯雷全力支援的“重慶”級超級航母。
受此影響,前幾年,共和國就有人提出了“航母無用論”。
因為這種論調對“海上平臺”也沒有好處,畢竟航母都沒用了,比航母慢、更加脆弱的海上平臺就更加沒有用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帥永康並不想在“海上平臺”上花費太大的精力。
非常可惜的是,帥永康沒有算到李存勳的態度。
既然這件事情落到了李存勳的手上,那就不會無果而終。從某種意義上講,林嘯雷在最後關頭把李存勳拉進來,就是因為他看透了帥永康的真實意圖。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海上平臺”專案將凶多吉少。
有了李存勳,帥水康也就只能將計就計了。
當然,在軍情局的策劃下,共和國的“海上平臺”專案一直不為外界所知。
為了做到保密,軍情局用上了“偷粱換柱”這一招。事實上,早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