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瓏點了點頭,說道,“毫無疑問,這兩個環節沒有銜接好,導致我們的兵力投送能力大打折扣。雖然我沒有參與這個專案的開發工作,但是就我所知,當年老李答應參與這個專案,並且負責系統工作,就是因為該專案能夠解決我軍後勤保障中最嚴重的問題。這幾天的戰鬥也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張孝瓏的說法,裴承毅沒有發表意見。
當然,他不可能否認張孝瓏提到的問題。
雖然此時的共和國要比20多年前的美國幸運得多,不但能夠借用伊朗與伊拉克的軍事基地,還能充分利用兩個國家的數個大型港口,基本上解決了海運的問題。另外,伊朗與伊拉克都有比較完善的鐵路與公路交通系統。問題是,用卡車運輸物資,已經不再是共和國軍隊的主要保障手段了。更重要的是,在土耳其山區的作戰行動中,從地面運送物資的風險非常大,除了讓伊朗與伊拉克軍隊擔負起部分後勤保障工作之外,主要的作戰物資仍然得依靠空運。
問題就出在了這個地方。
不管是伊朗的霍梅尼港,還是伊拉克的巴士拉港,從港口的碼頭到最近的機場的運輸系統都不夠完善。說直接一點,送到碼頭上的物資,往往無法及時送到機場,也就無法及時交付給承擔空運任務的後勤保障部隊。
如果在10年前,哪怕是5年前,這還不是問題。
當時,共和國面對的最多是印度這樣的地區性強國,而不是美國。
從6月30日開始,才打了幾天的地面戰鬥已經證明,在與美國的戰爭中,速度已經成為了致勝的關鍵。可以說,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往往幾個小時就能決定一場重大戰鬥、甚至是關鍵戰役的勝負。比如攻打卡瓦爾的戰鬥用了不到1個小時,而這場戰鬥最終決定了2個美軍旅上萬名官兵的命運。
高節奏的戰鬥,對後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只有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後勤保障工作,才有更大的把握擊敗對手。
作為指揮官,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事實上,共和國軍隊到這個時候還保持著優勢,就是因為後勤保障的效率超過了美國軍隊。
“海上平臺”的意義也在這個地方。
前面已經提到,共和國搞的“海上平臺”,不但是一個可以供戰術運輸機起降的浮動式海上機場,還是一個具有綜合保障能力的作戰平臺。在組成海上平臺的8艘投送艦中,只有6艘用來串聯成平臺的主體部分,另外2艘則用來構件平臺的“活動碼頭”。說直接點,其他運輸船隻將與這兩艘投送艦對接,由這2艘投送艦把物資送上平臺。在採用首位對接與側舷並靠的情況下,2艘投送艦可以同時轉運6艘貨輪上的物資,並且以非常高的效率把物資送上平臺。與港口相比,這就好比把機場建在碼頭旁邊一樣。貨物從船上卸下來後,就能裝進運輸機的貨艙,運輸效率可想而知。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強大的物資轉運能力,才是“海上平臺”價值的根本所在。
如果為了支援航空作戰,“海上平臺”的效率肯定比不上航母,畢竟在需要考慮遭遇敵襲的情況下,“海上平臺”的生存能力就太值得懷疑了。如果僅僅為了投送作戰部隊,“海上平臺”則遠遠比不上兩棲攻擊艦隊,不管怎麼說,“海上平臺”不可能像兩棲攻擊艦隊那樣到敵人的海岸線附近活動。如果比拼絕對的物資轉運能力,“海上平臺”則比不上擁有完善裝卸設施的海軍基地,不管怎麼說,“海上平臺”的容納能力都非常有限。但是在這種需要快速轉運物資的時候,“海上平臺”的地位就是不可取代的。
按照張孝瓏提供的資料,在1200米長的跑道上,至少可以同時讓40架DZ…25E這樣的垂直起降運輸機執行裝卸作業,並且在裝載貨物的時候補充電能。如此一來,在按照正常載重量起飛的情況下,只要空運距離不超過1500千米,就不需要在前線補充電能,從而大大縮短了運輸週期。因為40個起降點附近都有充電裝置、也有完善的物資裝卸裝置、還有專門的物資轉運通道,所以一個裝載週期不超過30分鐘。也就是說,如果有足夠的DZ…25E運輸機,平均每30分鐘就能送出一批貨物。按照每架DZ…25E一次運送30噸貨物計算,平均每小時就能送出2400噸貨物。當然,這個資料在設計的時候就確定了下來,因為在完全依靠投送艦上的裝卸工具的情況下,卸下6艘載重量為10萬噸的大型貨輪的全部物資,大約需要1周的時間,而組成平臺的6艘投送艦大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