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電磁炮、強制電磁干擾系統、電磁炸彈、全電推進系統、電動攻擊潛艇等等先進的武器與技術,幾乎都與共和國海軍有關。如同一位西方的海軍史學家所說,共和國海軍在21世紀前50年的巨大努力,為最終超越美國海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世界各國海軍的發展史來看,如果沒有在基礎技術與戰術上的巨大投入,就算能夠在艦隊的規模上與老牌海上強國抗衡,也不可能在海戰中戰勝對手。法國、德國、日本、前蘇聯,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為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最終敗下陣來。英國能夠取代西班牙、美國能夠取代英國,都與其高度重視海軍的技術與戰術有密切關係。由此可見,從2015年開始,共和國海軍沒有在規模上向美國海軍看齊,而是在海軍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基礎技術與戰術上用力,就是找對了前進方向。事實上,連林嘯雷都非常重視基礎技術與戰術。雖然在很多人看來,致力打造“大艦隊”的林嘯雷不但是個“海權至上論者”,還是一個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海軍統帥,但是細究林嘯雷的提出的所有海軍發展規劃,就能發現一個要點,即所有的海軍計劃都與新技術有密切關係。

這種重視基礎技術的發展模式既有好處,又有壞處。

好處是,可以用一支規模較小的部隊來對抗實力強大的美國海軍。因為共和國海軍處於“增長期”,艦艇的更新換代速度比處於“穩定期”的美國海軍快得多,所以不益盲目的提高擴張速度。說直接一點,如果海軍的擴張速度太快,即在短期內建造大量戰艦,那麼在20到30年之後,就將面臨同時更換大量戰艦的巨大壓力。因為戰艦的建造週期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武器裝備,所以在持續20到30年的發展之後,海軍的規模將增大好幾倍,到時候同時更換大批戰艦,必然導致海軍的正常活動受到影響。用成語來說,在發展初期就提高速度,等於“拔苗助長”。只有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並且持續不斷的建設50年,即在兩代人期間內以正常速度穩步發展壯大,共和國海軍就能超越美國海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壞處是,沒有幾個國家能夠保持50年以上的旺盛期。因為海軍的特殊性,即漫長的建設週期、巨大的財力投入、長期的思想建設等等,所以在任何一個有實力問鼎世界頭號強國的國家,都將海軍當成戰略力量進行建設。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日本都制訂了長達數十年的海軍發展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前蘇聯的海軍發展週期都長達20年。如此漫長的發展週期,足以讓那些沒有實力爭奪世界霸主寶座的國家原形畢露。

事實上,德國與日本就倒在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之中,前蘇聯解體也與海軍軍備競賽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共和國來說,能否在長達數十年的軍備競賽中保持穩定,並且完成競爭對手根本不需要的國內體制改革,遠比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困難得多。正是這個弊端,讓共和國在發展海軍的時候小心翼翼。

對於後起之秀,透過技術與戰術創新增強自身實力,絕對是不二法門。

從事後的角度看,將電磁炮、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等等新式武器裝備推向海戰戰場,就是要藉此抵消美國海軍的強大優勢。事實上,共和國海軍不可能在短短20年內打造出15支航母戰鬥群。以共和國的實力,在2040年的時候維持9支航母戰鬥群已經算得上是難能可貴了。

當然,海戰戰術創新絕非易事。

航母與航空兵能夠稱霸海洋戰場,將戰列艦送進博物館,根本原因就是航空兵擁有遠遠超過艦炮的打擊範圍與打擊效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來說,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距離在350千米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500千米,而當時艦炮的最大射程只有40千米左右,基本上是艦載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其打擊效率也差不多是艦載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戰列艦自然不是航母的對手。

要想改變海戰戰術,讓航空兵成為歷史,至少讓航空兵在制海作戰中成為歷史,就得在打擊距離與打擊效率上超越航空兵。

由此可見,電磁炮加強制電磁干擾系統正是針對艦載航空兵的利器。

即便是軌道電磁炮,最大射程也不比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距離短多少,至少沒有數量級上的差別。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面前,制導武器毫無用武之地,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自然高不到哪裡去。

問題是,要想取代艦載航空兵,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知道,最後一艘戰列艦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退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