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在航母稱霸海洋之後,戰列艦又服役了將近半個世紀,才成為了博物館中的展品。
因為航空兵在某些方面,特別是戰場支援方面仍然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不會迅速退出戰爭舞臺。如此一來,就有必要繼續挖掘航空兵的潛力,透過改變對海作戰戰術來提升航空兵的制海作戰能力。
正是如此,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海軍航空兵開始探索新的制海戰術。
顯然,使用反艦導彈不再是海軍航空兵的主要手段。從這場戰鬥也看得出來,如果需要用反艦導彈來對付敵人的艦隊,戰略轟炸機與遠端巡邏機都要比海軍的戰鬥機,特別是艦載戰鬥機更加管用。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影響,海軍航空兵回到了老路上來,即由不受干擾的飛行員用不受干擾的方式來引導彈藥攻擊海面艦艇。
不管怎麼說,飛行員不會受到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影響。
關鍵就在如何讓彈藥不受影響。
傳統的制導系統肯定不行,而慣性制導系統的精度又達不到要求。搞到最後,負責彈藥開發工作的工程師只能把重點放在了定向通訊系統上,也就是基於鐳射的通訊裝置。要讓該系統發揮作用,關鍵還是開發出能夠遮蔽無線電波段的電磁波的光學透鏡。僅僅為了這麼一塊玻璃,海軍就投入了幾十億的科研經費,用了近4年時間。可以說,如果不是在2039年初研製出了符合要求的光學透鏡,也就不可能在這場戰爭中用上海軍的新戰術,讓那些原本很難在海戰中發揮作用的戰術戰鬥機派上用場。
當然,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還得在其他方面有所進步。
這次,100多架戰鬥機使用的炸彈,就是海軍為了新戰術專門研製的。因為新的戰術還沒有得到檢驗,所以新式彈藥的生產工作也沒有全面展開。投入使用的近300枚炸彈都是提供給海航進行測試的,也就是說這些彈藥的可靠性不會高到哪裡去。
作為新式炸彈,自然有其新穎的地方。
以投擲方式來說,這種編號X…204002017(X是實驗代號,2040是開發年份,02是炸彈的代號,017是序列號)的新式炸彈屬於“火箭助推滑翔炸彈”,即配備有一具火箭發動機與滑翔彈翼;由此可以推斷,該炸彈的射程肯定在50千米以上,而且末段飛行速度在4馬赫以上。針對艦隊的末段防禦系統,該炸彈不但採用了新式的“層離式隔熱塗層”,還採用了彈道修正系統。所謂的“層離式隔熱塗層”,實際上就是在炸彈外表面按照受熱膨脹效能塗上好幾種不同的塗料,在受到脈衝鐳射武器等能量武器攔截的時候,隔熱塗料會自動剝離,以此來抵抗能量武器,降低炸彈受到的影響。因為塗層剝離之後,炸彈的質量與氣動外形都會受到影響,所以需要用彈道修正系統來調整彈道,確保炸彈按照一條比較固定的彈道飛向目標,降低引導環節的難度。
當然,作為還處於實驗中的炸彈,X…204002017還有很多欠缺。
別的不說,其爆炸方式就只有一種,即觸碰激發。也就是說,炸彈只有在撞到戰艦上之後才會引爆,如果落到海水中,就不會爆炸。正是如此,在這場戰爭後,X…204002017的研製工作被徹底取消,所有研製成果轉為技術儲備。直到2045年,共和國海軍才啟動了另外一個相似的研製專案,並且利用了X…204002017的研製成功。共和國海軍這麼做,就是因為大約有20枚炸彈沒有爆炸,其中至少有2枚落入了美軍手中。雖然這些炸彈在裝上戰鬥機之前,全都換了表面塗裝,故意刷上了一組阿拉伯字母,讓人認為是敘利亞空軍裝備的彈藥,但是炸彈內部的零件上仍然銘刻了共和國軍隊的標記,很容易讓人相信,這是共和國海軍的傑作。當然,在共和國與美國都不願意撕破臉皮的情況下,美國當局肯定願意相信這是共和國援助給敘利亞的彈藥。不管怎麼說,敘利亞軍隊的絕大部分武器裝備,甚至連步槍子彈都來自共和國,幾百枚炸彈又算的了什麼呢?
當然,這些炸彈的關鍵之處還是其定向通訊系統。
因為投彈的戰鬥機呆在了美軍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作用範圍之外,所以戰鬥機上的飛行員可以利用探測系統來跟蹤美國戰艦。為了安全起見,所有戰鬥機都沒有啟動雷達,用的是紅外與微光攝像機。透過定向通訊系統,戰鬥機將截獲的目標資訊源源不斷的傳輸給投下的炸彈,而炸彈上的閉路制導系統則根據這些資訊來調整炸彈的彈道。
整個攻擊過程非常順利,機群幾乎沒有遇到麻煩。
嚴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