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在亞軌道空間上,只有部署在近地軌道上的戰略偵察衛星,也就是配備了遠紅外探測系統的偵察衛星才能夠發現高速飛行的導彈,部署在地面的雷達,以及部署在衛星上的雷達會受電離層的干擾,無法發現導彈。眾所周知,戰略偵察衛星主要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執行,近地軌道上的戰略偵察衛星非常少,而且這些衛星往往會被派去監視極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很少執行戰術偵察任務。也就是說,在上千枚導彈奔向美國艦隊的時候,美國的軍事衛星系統,以及部署在中東地區的防空系統均沒有發揮作用。
當然,導彈要想擊中戰艦,就得從高空衝下來,就得進入艦隊的防空網。
隨著美國防空戰艦拉響防空警報,21世紀前50年,甚至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之後,最有代表性的海戰打響了!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137章 矛與盾
論海軍實力與海戰經驗,美國海軍絕對是世界第一。
和平時期,美國海軍艦隊主要以“航母戰鬥群”與“兩棲艦隊”的形式活動。按照美國國防部在2040年底公佈的國防藍皮書,美國海軍總共擁有15艘航母,除了擔任訓練任務的“喬治布什”號(以老布什總統的名字命名)之外,另外14艘航母中的8艘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艘常駐關島的阿普拉海軍基地、1艘常駐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1艘常駐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1艘常駐夏威夷的珍珠港、2艘常駐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2艘常駐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6艘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艘常駐英國的阿伯丁、1艘常駐義大利的那布勒斯、1艘常駐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3艘常駐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
正常情況下,1艘航母與1艘防空巡洋艦、2艘多用途驅逐艦、1艘或者2艘反潛驅逐艦(部署在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母戰鬥群均配備2艘反潛驅逐艦。而部署在其他地區的航母戰鬥群只有1艘反潛驅逐艦)、以及1艘或者2艘攻擊潛艇(具體配製數量同上)組成1支航母戰鬥群。和平時期,航母戰鬥群的海外持續活動時間在3個月到4個月之間。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則將延長到6個月以上。伊朗戰事期間,“傑拉德·福特”號航母戰鬥群創造過連續活動16個月的紀錄(僅僅是二戰以後的紀錄,因為在太平洋戰爭期間,“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創造過連續出海活動18個月的驚人紀錄,而且這個紀錄從來沒有被打破過)。
當然,只有在執行低強度作戰任務的時候,美國航母才會“單獨”活動。
在執行中等強度的作戰任務時,美國海軍會以2艘航母為核心,組建一支規模更大的航母戰鬥群,並且根據戰場上的威脅情況靈活安排護航力量。比如在敵人擁有強大的水下兵力時,就要加強戰鬥群的反潛力量,如果敵人擁有一支強大的空中力量,則要加強戰鬥群的防空力量。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參與作戰行動的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基本上都有2艘航母。
如果遇到高強度的戰爭,則會以3艘航母為核心。
因為隨著航母數量增加,護航戰艦的數量也會增加,數十艘戰艦一起行動,不但指揮成問題,還會使艦隊作戰戰術變得異常複雜,從而削弱艦隊的作戰能力。所以美國海軍從未將3艘以上的航母編在同一支戰鬥群內,如果需要投入更多的航空作戰兵力,也應該組建更多的戰鬥群。
當然,以3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的編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伊朗戰爭中,因為伊朗空軍的實力不算太強大,加上美軍能夠充分利用伊拉克、科威特與沙特等國的空軍基地,美國海軍艦隊受到的威脅不是很大,主要任務是填補空軍打擊力量上的漏洞,所以美軍的3航母戰鬥群都將護航力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即只有2艘防空巡洋艦、3艘多用途驅逐艦與3艘反潛驅逐艦,從而為兩棲艦隊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力量,在近海作戰行動中有上佳表現。
到了半島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要面對的是強大的共和國空軍,以及協助共和國空軍作戰的共和國海軍航空兵,還有神出鬼沒的共和國海軍潛艇。如此一來,美國海軍的3航母戰鬥群的護航力量達到了最大狀態,即擁有6艘防空巡洋艦、6艘多用途驅逐艦與6艘反潛驅逐艦(水下還有3到5艘攻擊潛艇)。正是如此,在半島戰爭中,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才在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效率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沒有遭受嚴重損失。
中東戰爭有中東戰爭的特點,很難與前兩場戰爭相比。
因為直接面對敘利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