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美軍早就打算入侵敘利亞,所以美國海軍非常重視在東地中海活動的“緬因”號航母戰鬥群(“緬因”號是美國海軍為了替代“藍嶺”級設計建造的新式旗艦,其姊妹艦為“俄勒岡”號。這兩艘戰艦的名字即是美國的州名,又是為了紀念在19世紀末美西戰爭中的2艘同名戰艦)的防空力量,為其配備了6艘防空巡洋艦、9艘多用途驅逐艦與3艘反潛驅逐艦。從這一編制上也看得出來,因為敘利亞海軍的規模非常小,沒有像樣的水下作戰力量,而且共和國海軍的攻擊潛艇很難進入地中海,所以美國海軍不是太重視艦隊反潛。
與之相比,在紅海活動的“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護航力量就要差得多了。
因為美國海軍控制著紅海南面的曼德海峽,在海峽中設定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海底反潛聲納網,並且在中東戰爭爆發之後,就向這裡部署了2艘攻擊潛艇,還讓部署在吉布提的海軍航空兵在海峽裡部署了上百枚沉底式智慧水雷。
所以在美國海軍將“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派入紅海的時候,並不擔心會受到來自海面下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受蘇丹基礎條件落後等因素的影響,共和國在蘇丹的軍事基地的規模都不是很大,除了支援小規模特種作戰外,主要就是監視設在吉布提與厄利垂亞的美軍基地,並且在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封鎖紅海南北兩端的出口。
顯然,中東戰爭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戰爭。
戰爭爆發後,共和國也沒有加強部署在蘇丹的軍事力量。雙方都心知肚白,如果共和國在蘇丹採取行動,等於挑釁美國,主動擴大戰爭範圍。就算美國不打算與共和國打一場全面戰爭,也會藉此機會推翻蘇丹政權。因為埃及的態度不明朗,而共和國在周邊地區又沒有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軍事基地,所以不大可能冒著失去蘇丹的風險,在紅海地區與美國較勁。考慮到蘇丹在共和國非洲戰略中的地位,共和國當局更加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把蘇丹放到賭桌上去。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甚至沒有加強“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力量。
事實上,美國海軍也沒有這個能耐。
在美國海軍中,沒有單獨的印度洋艦隊。按照美國的軍事體系,印度洋屬於中央戰區司令部,而該司令部主要從太平洋艦隊獲取海上作戰力量。問題是,部署在迪戈加西亞的艦隊又屬於大西洋艦隊。
由此可見,“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編制非常複雜。除了常駐迪戈加西亞的“比爾·克林頓”號航母戰鬥群(還包括“邦克山”號防空巡洋艦、“福斯特”號與“弗萊徹”號多用途驅逐艦、“基德”號與“林奇”號反潛驅逐艦、以及“夏洛特”號攻擊潛艇)之外,包括“俄勒岡”號旗艦在內的其他戰艦都來自太平洋艦隊。
如此一來,在組編這支航母戰鬥群的時候,美國海軍來不及為其配備足夠的護航戰艦。
進入戰區的時候,“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僅僅只有3艘防空巡洋艦、6艘多用途驅逐艦、3艘反潛驅逐艦與2艘攻擊潛艇(還有3艘反潛驅逐艦與1艘攻擊潛艇被派去掩護從迪戈加西亞到吉布提的快速綜合支援艦隊)。更要命的是,從7月3日開始,美國海軍收到了共和國海軍向印度洋增派潛艇的訊息後,就把3艘反潛驅逐艦與2艘攻擊潛艇派往紅海南面的曼德海峽。雖然2艘潛艇在艦隊防空作戰中沒有任何作用,但是3艘反潛驅逐艦上都有數十枚射程達到60千米的中近程防空導彈,多少能夠為航母提供一些保護。
由此可見,“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
按照美國公佈的理論資料,第三批次型的CG21型防空巡洋艦(“邦克山”號是第一批次型,只是在2035年的時候按照第三批次的標準進行了現代化改進)能夠在艦隊防空作戰中對高度在160千半以下的空中目標進行3次攔截,最多能夠在一次防空作戰中擊落108個目標,3艘巡洋艦就能攔截324個目標。第三批次型的DDG1000型多用途驅逐艦也能攔截高度在160千米以下的目標,只是在一次防空作戰中最多隻能攔截54個目標,6艘驅逐艦也能攔截324個目標。算上9艘護航戰艦與3艘航母上的末端攔截系統,“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在一次戰鬥中最多能夠對付936個目標。當然,這是純理論計算結果,而實戰時的攔截能力最多隻有理論計算結果的一半。
顯然,“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防空攔截能力算不上強大。
事實上,依託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也很難在實戰中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