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役初期開啟突破口,也沒有能力擴大進攻範圍,從而失去進攻的主動性。
派出空突151旅之後,裴承毅的戰役佈局基本完成。
5個方向上的突擊作戰,等於在故人四周插入了5顆釘子,拉開了一道疏而不漏的天羅地網,籠罩住了印軍東部集團軍群。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正面進攻。
4點30分,54軍的第541裝甲旅從吉申根傑出發,持續了2個小時的試探與牽制性小規模襲擾戰轉變為全面進攻。
作為54軍的“第一旅”,第541裝甲旅當仁不讓的肩負起了撕開印軍防線的重任。
安排54軍打正面主攻,是裴承毅與袁晨皓再三討論後得出的結果。
能否迅速撕開印軍防線,對後面的進攻行動有決定性影響。
也就是說,只有迅速突破印軍防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擴大突破口,投入更多的作戰部隊。如此一來,首輪突擊更重視質量,而不是速度。雖然77軍也有能力撕開印軍防線,但是77軍的突擊行動往往偏重速度,無法在第一時間內打垮正面敵人。只有54軍這樣的重灌甲軍,才有能力在取得突破的同時,打垮正面敵人,為後面的突擊部隊創造更多的機會。
戰鬥打得很順利,駐守第一道防線的印軍第一集團軍的第47步兵師根本擋不住第541裝甲旅的鋒芒,僅抵抗了不到1個小時就被第541裝甲旅突破,隨後開始向後收縮。雖然第47步兵師的指揮官做出了正確決策,利用收縮防線、增大兵力密度的方法拖住第541裝甲旅的前進步伐,但是第47步兵師面對的不是裝甲突擊旅,而是極為擅長擴大突破口的裝甲旅。發現印軍開始收縮防線之後,第541裝甲旅立即向兩側擴張,擴大進攻寬度,使印軍的收縮行動演變成全線潰敗。
5點45分,54軍軍長曲茂康中將不失時機的投入了第542裝甲旅。
雖然駐守第二道防線的印軍第56裝甲師與第45步兵師已經進入防禦陣地,而且部分第47步兵師的作戰部隊已經撤退到第二道防線上,但是在2個裝甲旅的突擊下,印軍根本守不住脆弱的防線。
6點過,曲茂康投入了手裡第三個戰鬥旅。
第543裝甲突擊旅沒有加入正面進攻,而是從東北方向上投入戰鬥,猛攻印軍右翼防線。為了配合第543裝甲突擊旅的進攻行動,第541裝甲旅在到達印軍第二道防線時,將正面主攻任務交給了銳氣正盛的第542裝甲旅,迅速向西機動,對印軍左翼防線發起猛攻,擺出了合圍印軍的態勢。
打到這一步,別說守住第二道防線,印軍能夠在布林尼亞站穩腳跟就很不錯了。
在正面進攻已經取得突破,而且即將提前完成進攻任務的情況下,裴承毅馬上把另外一支主力部隊派了上去。現在的問題不是如何打到布林尼亞,是如何增加進攻路線,讓聚集在一起的作戰部隊展開。
6點15分,天色快要放亮了,在後方等了幾個小時的77軍終於收到了參戰命令。
凌雲霄沒有耽擱一秒鐘,立即讓整裝待發的部隊出發。
77軍有兩個任務,而且都是快速突擊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攻佔吉申根傑東南面的賴根傑,打通從孟加拉國到吉申根傑的鐵路交通線,為後面獲的來自孟加拉國的作戰物資打下基礎。因為印軍正面防線已經崩潰,駐守賴根傑的2個二線步兵師肯定不會比主力師更加善戰,甚至會在全線崩潰之後主動撤退,所以凌雲霄只派出了第773裝甲突擊旅,並且明確無誤的告訴該旅旅長,佔領賴根傑後,如果印軍向南潰退,就留下1個戰鬥營守衛賴根傑,主力不許追著印軍南下,直到攻佔了英吉利巴扎爾,才停下來等待補給與增援。
不得不說,凌雲霄是個很有主觀能動性的戰地指揮官。
按照裴承毅的計劃,攻佔賴根傑之後,並不需要急著打下英吉利巴扎爾,只有在印軍妄圖從英吉利巴扎爾向孟加拉國推進的時候,佔領賴根傑的部隊才應該儘快南下。以當時的戰場情況,留在賴根傑就能確保獲得來自孟加拉國的作戰物資,攻佔英吉利巴扎爾的行動沒有多大必要性,即便為了儘快打通前往巴哈蘭布林與帕德巴拉的地面通道,也可以等到54軍在正面取得重大突破,也就是佔領了布林尼亞,印軍全線潰退之後,再兵不刃血的佔領英吉利巴扎爾。
凌雲霄不是沒有耐心,他只是不想讓54軍搶了風頭。
除了第773裝甲突擊旅南下攻打賴根傑之外,第771裝甲突擊旅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