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二次四方外長會晤解決。
回國的路上,王元慶電話聯絡了裴承毅。
不用猜,王元慶只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在11月31日之前佔領海得巴拉,就算費爾南德斯逃到了班加羅爾,海得巴拉政權也名存實亡。在沒有第二個政權的情況下,不管美國有沒有承認印度臨時政府,有權力分發國際援助物資的只有印度臨時政府。
對前線部隊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重大挑戰。
接到元首的電話,裴承毅立即讓躍躍欲試的27軍開赴坎曼,參加攻打海得巴拉的作戰行動。同時命令第161空突旅與第171空突旅做好參戰準備。
雖然還有1個月,但是海得巴拉有大約150萬印軍,打起來並不容易。
當然,裴承毅沒有忘記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催促36軍與空突151旅,要求進攻部隊必須在48小時之內拿下古爾伯加。
此時,全世界的目光都轉向了海得巴拉戰場。
從四方首腦會晤取的的成果來看,布蘭迪諾與王元慶正在對賭,賭的就是共和國軍隊能否在11月30日之前攻佔海得巴拉,賭注則是由誰主宰今後的印度。
表面上,攻打海的巴拉似乎與印度的未來沒有多大關係。
實際上,布蘭迪諾與王元慶在莫斯科做的所有事情都與印度的未來有關,攻佔海得巴拉將成為印度局勢的重大轉析點。
關鍵就在國際援助物資上。
美國承諾在11月30日之前將第一批50萬噸糧食運抵印度之後,其他承諾答應為印度提供援助物資的國家表示將在11月30日之前運送第一批物資。
雖然王元慶仍然沒有在物資分配問題上明確表態,但是明白利害關係的人都知道,王元慶不可能與數十個國家敵對,在國際援助物資到達印度之前,必須確認由誰來分發援助物資。到時候,如果海得巴拉政權仍然存在,美國肯定會藉此大做文章,最終迫使王元慶做出讓步,答應讓非政府國際組織在印度各地設立救助站。雖然王元慶已經承諾在大規棋軍事行動結束後的3個月之內在印度設立國際救助站,但是前後數個月的差距足夠影響印度的政治走向。換句話說,國際救助站提前進入印度,肯定會對戰後的全民大選造鹹影響。為此,王元慶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在國際援助物資到達之前消滅海得巴拉政權。
可以說,這場豪賭王元慶輸不起,布蘭迪諾也輸不起。
只要共和國陸軍在11月30日之前佔領海得巴拉,雖然美國可以要求在印度設立國際救助站,但是優勢掌握在共和國手中,王元慶可以局勢動盪為由阻止國際組織進入印度,並且要求各國將物資移交給印度臨時政府,由印度臨時政府分發物資,而提供救援物資的國家可以向印度派遣監督人員。如此一來,除非承諾提供援助物資的國家出爾反爾,不然就得把物資移交給印度臨時政府。從政治上講,這等於承認了印度臨時政府的合法性。即便今後舉行全民大選,臨時政府也有很大的把握獲勝。如果情況相反,佔據優勢地位的就是美國,只要放開對國際組織的管制,由美國或者西方國家扶持的參選人獲得大選的機會將大大提高,印度將再次走向共和國的對立面。
王元慶不能輸,等於共和國軍隊不能在海得巴拉戰場上栽跟頭。
以裴承毅的政治目光,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問題是,攻佔海得巴拉並非易事。
除了大約150萬守軍之外,海得巴拉還是一座貨真價實的軍事要塞。”停火”的1個月內,印軍按照博帕爾的防禦標準,在海得巴拉構築了面積超過1500平方千米的防區,修建了大量地下防禦工事。根據空軍提供的監視與偵察資訊,一個月內運入海得巴拉的水泥超過了250萬噸,工程土石方量大約在1500到2000萬方左右。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印軍在海得巴拉挖掘了長度在1500千米左右的地下坑道,並且修建了足以容納50萬軍人,以及大約能夠滿足守軍消耗3個月的作戰物資。
博帕爾戰役證明,在無法使用特種炸種的情況下,只有投入更多的兵力。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讓27軍與2個空突旅參戰,一次投入了3個戰略反應軍、3個空突旅與2個裝甲旅,總兵力接近10萬。如果算上留在後面的21軍,以及還沒有參加戰鬥的3個空突旅,裴承毅可以在海得巴拉投入15萬作戰部隊。
別說15萬,就算用10萬兵力攻打海得巴拉,也是印度戰爭中的新紀錄了。
要知道,攻打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