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條約的國家提供安全保證之外,五個核大國必須為無核國家提供補償,以彌補無核國家在簽署該條約之後的損失。
毫無疑問,這一要求直接針對三個核武器最多的國家。
按照該要求,由五個核大國保有的核武器數量決定補償額度,而30多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是補償12000億美元,也就是說,共和國與美國將各自拿出3500億美元、俄羅斯將拿出3000億美元、法國拿出1200億美元、英國拿出800億美元補償給30多個無核國家。
該要求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布蘭迪諾的堅決反對。
用他的話來說,全面銷燬核武器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情,受益的不是五個核大國,如果在銷燬核武器問題上提供補償,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藉此要挾核大國。毫無疑問,這樣的補償要求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美國也不會答應。
與布蘭迪諾的強烈反應不同,王元慶表示可以提供補償,但是不是因為全面銷燬核武器提供補償,而是以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為由提供補償。更重要的是,補償不是現金,而是透過技術與投資實現。
俄羅斯總統的反應更加強烈,按照他的說法,如果要為全面銷燬核武器提供補償,最應該得到補償的就是俄羅斯,因為全面銷燬核武器對俄羅斯的國家戰略安全影響最大,俄羅斯必須為此建立更加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也就應該獲得補償。
法國與英國也表示反對提供補償,因為無核國家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談判在此陷入了僵局。
實際上,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看。所有參加國際核裁軍大會的國家都希望從中獲得好處,而不希望有所損失。從整個人類的利益角度出發,全面銷燬核武器肯定能夠給所有國家帶來好處,但是在具體的問題上,卻並非如此。用那些要求獲得補償的國家的話來說,全面銷燬核武器等於降低戰爭門檻,也等於瓦解了弱小國家的最後防禦力量,最大的受益者絕對不是普通國家,而是擁有強大常規軍事力量的大國。為此,大國必須為全面銷燬核武器承擔主要責任,為利益受損的小國提供補償。
從現實角度看,這些國家的要求並不過分。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核武器,如同共和國與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就不再需要為發動戰爭而有所顧慮,幾乎是想打誰就打誰,而沒有強大常規軍事力量的國家要麼選擇與某個超級大國結盟,要麼等著捱打。更重要的是,以往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不小影響力的某些由中小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必然會因此喪失影響力,再也無法為中小國家提供保護。從某種角度上講,甚至會導致聯合國土崩瓦解,使中小國家喪失發表言論、爭取公平待遇、維護國家利益的基本保障。
問題是,小國想要好處,大國卻不會因此心甘情願的割肉。
別說美俄英法堅決反對為其他國家提供補償,就連王元慶的態度也有所保留,畢竟共和國沒有義務為盟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提供任何補償。換個角度看,如果每個參與全面核裁軍的國家都要求獲得補償,就算五個核大國的實力再強大,也承擔不起如此承重的義務,最終只會導致全面核裁軍成為泡影。站在各個國家的角度上看,如果在補償問題上讓步,全面核裁軍也不可能在各國議會獲得批准。
可以說,在此之前是核大國之間進行鬥爭,在此之後則是大國與小國進行鬥爭。
問題是,補償能猜解決小國最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安全保障嗎?
母庸置疑,經濟補償根本解決不了安全問題,甚至有可能使小國的安全環境惡化。
1月13日,五個核大國領導人進行了閉門磋商。
討論的重點就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安全保障體系。
雖然法國與俄羅斯堅持認為應該強化聯合國在國際安全中的作用,但是美國與共和國都認為聯合國不具備承擔國際安全的基礎,也不可能對國際安全起到保障效果,如果聯合國有用的話,就不會有這麼多戰爭了。
談到這,大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明顯了。
俄羅斯與法國明顯傾向於加強具有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而共和國與美國則更加註重以大國為核心的地區性國際組織。簡單說,俄羅斯與法國不希望讓國際核裁軍變成超級大國瓜分地盤的盛宴,而共和國與美國卻在積極朝這個方向努力。
雖然從長遠角度看,俄羅斯與法國的提議才能真正確保國際安全,但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共和國與美國的想法更加現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