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王元慶制訂的改革方案,共和國將建立內外兩級民主議會。政治協商大會為外層議會,不論黨派、身份,所有人都可以參選。全體代表大會為內層議會,只有具有黨派代表才能參選。兩層議會按照區域以全民普選的方式產生,只有獲得民眾認可與支援,才有資格進入共和國的最高立法機構。
普選的具體方案還在修訂,因為主要負責人是顧衛民,所以李存勳並不是很瞭解。按照李存勳從王元慶那裡瞭解到的一些情況,普選肯定分割槽域進行,即以省為單位,按照各省的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等要素決定議席數量。離全體代表大會召開還有不到1個月,仍然沒有確定普選的具體方案,主要就是幾個要素、以及各要素所佔比重還沒有確定下來。比如王元慶認為應該將各省的面積計算進去,顧衛民則認為沒有這個必要,畢竟省的面積不能代表人口、不能代表經濟、也不能代表資源,只是一個空泛的數字而已。又比如,王元慶認為應該將人口作為第一要素,在決定普選名額的要素中佔80%的比重,顧衛民則認為不應該把人口定得這麼高,最多佔60%的比重。因為普選要素與各個省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各省級代表大會委員長均參與了方案的制訂工作,也有不同的見解。這是一個眾口難調,卻必須調和的問題,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在李存勳看來,王元慶與顧衛民的矛盾,實際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
從根本上講,王元慶是一個非常具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精通現實手段的政治家。按照王元慶的想法,普選要素以民為本,將民主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顧衛民不是不照顧民主,只是更加現實,畢竟體現民主的不僅僅是民意,還有經濟、文化、資源等客觀因素。由此可見,王元慶與顧衛民對政治改革的理解並無本質差別,只是在如何實施的問題上,也就是手段上的觀點不一樣。按照李存勳的理解,爭到最後,王元慶肯定會讓步,因為在現實面前,王元慶只能讓步。
不管怎麼說,政治改革到了只能進、不能退的階段。
作為軍情局長,李存勳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只要普選確定下來,得到落實,政治改革就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給民眾足夠多的時間,讓民眾逐步瞭解與熟悉民主制度。也許會花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在基本制度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政治改革遲早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相反,政治改革必然遭受慘敗,在改革中被剝奪了利益的群體必然猛烈反撲,讓三代共和國領導人的努力變為泡影。
李存勳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不會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從這也能看出王元慶的長遠眼光。在共和國高層的眾多領導人中,與利益集團瓜葛最少,最能推動政治改革的肯定是李存勳。作為軍情局長,李存勳有足夠的影響力,甚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不管誰當下一任國家元首,只要李存勳還在軍情局,只要李存勳堅定不移的支援政治改革,王元慶的政治果實就能保留下來。至少5年之內,沒人能夠改變政治改革的前進方向。5年之後,隨著普選逐漸被民眾接受,就算有人想改變未來,也得問問共和國的公民是否同意。
李存勳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他覺得這個任務太艱鉅了。
當然,艱鉅的事情不僅僅是政治改革,還有剛剛開始的第三次軍事改革。
與政治改革相比,軍事改革受到的爭議更大。
當初,王元慶推行政治改革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落後的政治體制已經成為阻撓共和國前進的主要因素,政治改革已經到了不得不推行的地步,因此政治改革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援,特別是廣大民眾的支援。相對而言,在王元慶提出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時候,支持者並不多。
與前兩次軍事改革相比,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主要反對者是軍隊。
這是一個讓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因為前兩次軍事改革的主要支持者就是軍隊。拋開表象看事實就能發現,前兩次軍事改革的受益者是軍隊,準確的說,是希望共和國變得更加強大的軍人,而王元慶提出的第三次軍事改革不但沒有讓軍隊獲益,甚至讓很多軍人認為,將嚴重削弱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事實果真如此嗎?
李存勳也是軍人,但是他並不認為軍事改革削弱了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當然,這一切還得從印度戰爭說起。
印度戰爭是共和國建國以來打得最漂亮的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雖然王元慶、項鋌輝與裴承毅等政治、軍事決策人員的出色表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