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部分(2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是共和國軍隊的強大戰鬥力才是印度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2035年底,戰爭結束的時候,李存勳都有點不敢相信,不到半年,共和國軍隊就擊敗了印度,並且佔領了印度全境。要知道,在此之前,就連王元慶都認為至少需要1年半才能擊敗印度。

共和國軍隊在印度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讓王元慶堅定了軍事改革的信念。

看上去,這不合邏輯,畢竟共和國軍隊表現得這麼好,作為國家領導人,沒有任何理由發起一次裁軍25萬的軍事改革。如果從國家的高度來看,就能明白這輪軍事改革的根本目的了。

對一個國家來說,軍隊就是用來對付敵人的拳頭。

毫無疑問,拳頭不是越大越好,因為要想發揮這隻拳頭的威力,還得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

對一個國家來說,體魄就是園家的經濟、科枝、文化、政治、外交、教育等決定國家綜合實力的“軟實力”。如果把國家比喻成拳手,因為總體“質量”有限,拳頭越大,意味著身體越小,當兩者不成比例的時候,拳頭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甚至會拖垮身體,使拳手變得虛弱不堪。

王元慶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就是要控制拳頭的大小,讓更多的營養留在身體裡。

母庸置疑,從長遠來看,共和國遲早要裁軍,控制軍事力量。

王元慶在印度戰爭之後才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也與共和國的現實處境有很大的關係。

印度戰爭之前,共和國的所有努力都針對周邊地區。準確的說,是建立一個更加有利於共和國發展的周邊環境。可以說,從紀佑國開始,共和國的三位領導人都在為此努力。第四次印巴戰爭、東海戰爭、南海戰爭、半島戰爭、日本戰爭、還有收尾的印度戰爭,全是為了這個目的。擊敗印度之後,共和園基本上不存在周邊威脅了,至少在短期內,不用過分考慮周邊安全。

從國際大環境看,隨著國際核裁軍加速推進,共和國與美國兩強爭霸,歐盟、俄羅斯等地區性強國全面爭取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共和國受到的戰略威脅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未來30年之內,共和國都不用考慮與某個大國爆發全面戰爭。

由此可以看出,全面銷燬核武器本身就是共和國與美國博弈的結果。

對共和國來說,需要20到40年的時間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此期間,共和國將盡量避免與大國發生衝突,至少不能發生正面衝突。對美國來說,需要20到40年的時間開發高尖枝術,在此期間,美國也將盡量避免與大國發生衝突。也就是說,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不願意使世界局勢失去控制,都在為自己爭取時間。再看《倫敦條約》對全面銷燬核武器採取的三步走策略,就不難明白共和國與美國的目的了。未來30年內,主要國際焦點問題就是全面銷燬核武器。在此期間,共和國與美國不會停止對抗,但是絕對不會硬碰硬的正面對抗,國際大趨勢是地區衝突增加,大國衝突減少。

如果再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就不難發現,國際局勢將在30年後發生劇變。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何利用這30年,將對國家的未來有決定性影響。

共和國也不例外,這30年將決定共和國的未來。

普通軍人不會考慮這個問題,畢竟沒有哪個士兵能夠在軍隊裡幹滿30年。可是對王元慶來說,他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就算王元慶不可能在30年後主掌共和國,甚至不大可能活到90歲,他也不能置共和國的未來於不顧。作為國家元首,王元慶不但有責任做好在任期間的工作,還有責任為共和國謀劃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站在這個角度,誰也不能否認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要性。

簡單的說,就是共和國在30年內不需要一支強大到足以稱霸全球的軍事力量,只需要一支能夠保衛國土安全、捍衛國家利益、保護民眾生命財產的軍事力量。毫無疑問,這是一支規模有限的軍事力量,而不是一支時刻為了打大仗而準備的軍事力量。

回顧之前的一系列擴軍政策,不難發現,第三次軍事改革是在糾正過往錯誤。

從半島戰爭開始,受周邊局勢的影響,共和國一直奉行軍事擴張政策。雖然在此期間沒有進行大規模擴軍,軍隊總量基本保持不變,但是官兵結構、編制規模、裝備質量等等對軍隊戰鬥力有決定性影響的要素都在加強與擴充。以77軍為倒,印度戰爭時,77軍的戰鬥力相當於半島戰爭中的3倍。由此可見,雖然軍隊規模沒有擴大,但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