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區3個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之一,而且是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除了在南部地區發現的稀有金屬礦藏之外,與逐步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可以說,短短几十年內,蘇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按照聯合國在年初公佈的資料:2040年,蘇丹人口數量為6200萬、GDP總計6318億美元,人均GDP已經突破了1萬美元,比2039年增長了11。7%,在全球188個國家與地區中排第51位;按照這個增長速度,如果以人均GDP為衡量標準,在2050年之前,蘇丹就將躋身發達國家行列,成為非洲第三個(南非與摩洛哥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標準)、也是東部非洲地區第一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
有了蘇丹這個樣板,共和國在東部非州的擴張順利了許多。
肯亞是僅隨蘇丹之後,第二個在基本政策上轉向共和國的東非國家。
21世紀初,肯亞就表達出了與共和國加強合作的意圖。與蘇丹相比,肯亞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資源,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資源相對貧瘠的非洲國家。用當時前往肯亞考察的共和國官員的話來說,除了馬薩伊馬拉平原上一望無際的角馬、以及馬拉河裡的尼羅鱷之外,肯亞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東西。
事實上,肯亞擁有的就是這兩樣寶貴資源。
2015年之後,共和國加大了在肯亞的投入。與幫助蘇丹不同,從一開始,共和國就把扶持肯亞的重任交給了民間資本,政府要做的,只是為前往肯亞投資的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擔保與融資支援。共和國的商人在肯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肯亞發展成為非洲地區最大的旅遊國。按照2025年的標準計算,如果肯亞的馬薩伊馬拉國家公園能將共和國出境遊遊客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每年450萬遊客吸引過來,就能創造大約600億元的國民產值,整個旅遊業的總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為肯亞創造大約100萬個工作崗位,相當於3500萬肯亞人每人增收3000元。也就是說,僅僅開發旅遊資源,就能讓肯亞成為一個相當富裕的非洲國家。 事實上,10年之後,也就是2035年,前往肯亞旅遊的共和國公民超過了800萬,平均每人在肯亞消費近2萬多元,為肯亞創造了近2000億元的國民產值,相當於4000萬肯亞人每人增收5000元,也就是1300美元。當年,肯亞的人均GDP超過了5000美元,在東非地區僅次於蘇丹。
有了兩個樣本,“共和國模式”在東非地區廣受歡迎。
在此基礎上,共和國當局發起了“印非自貿經合區”。
可以說,這是顧衛民上臺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雖然“印非自貿經合區”是一個國際性組織,但是本質上是以共和國為核心的準同盟組織,或者說是用來彌補集約集團天生缺陷的國際組織。
有了共和國開先例,美歐俄自然不甘落後。
短短几年之內,爭奪非洲國家的鬥爭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
毫無疑問,共和國選擇的競爭方式是西方國家所不願意看到的。
一直以來,哪怕在美蘇冷戰時期,西方世界對待非洲的基本政策都是“留下聖經、帶走黃金”,即用各種手段掠奪非州的資源。正是如此,20世紀60年代的獨立浪潮後,非洲大陸一直動盪不堪、戰亂不斷。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超過六成的戰亂髮生在非州,近2億非洲人因戰亂喪生、近10億非洲人在戰亂中失去家園,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萬億美元。非洲地區因此落後全世界半個世紀,某些地區甚至落後人類文明百年以上。
共和國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競爭方式,即看誰能幫助非洲國家走出貧困。
毋庸置疑,在此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別想帶走黃金。
問題是,在這場鬥爭中,誰也不能忽視非洲本地大國的意願。
也許,這就是李存勳把裴承毅帶到內羅畢的原因吧。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10章 自由與麵包
極度落後有兩個產物,一是貧困,二是失衡。
任何一個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得解決地區內平衡問題。
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無疑是歐洲國家。作為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西歐率先完成工業化建設,西歐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發達國家。歐盟成立之後,在歐洲民眾“共同進步”願望的推動下,歐洲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