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附帶影響,即所謂的“收穫”。眾所周知,王元慶不顧眾多反對意見,一意孤行的挑起印度戰爭,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印度解決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說簡單點,就是踩在印度的身體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共和國不遺餘力的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就是要實現戰爭的最終目的。
戰爭還沒結束,影響就顯現了出來。
2035年底,也就是裴承毅揮師南下的時候,由中華紅十字會與中華慈善總會組織、上百家民間慈善組織機構參與的“拯救戰爭孤兒愛心行動”正式展開,為了配合該行動,各級政府不但放寬了收養他國孤兒的標準,還給予收養戰爭孤兒的家庭適當的財政補助。短短數個月之內,全國各地的上萬個家庭收養了14000餘名戰爭孤兒,其中八成為女孩。2036年7月初,在藺彥博與李成文的倡導下,共和國企業家協會成立了“戰爭孤兒教育基金”,僅藺彥博就為該基金捐款120億元。
收養戰爭孤兒只是其一,當然這也折射出了共和國的社會問題。
按照政府的鼓勵政策,從2035年開始,中央政府將為養育了2個及其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不低於上一年平均工資1。4倍的養育補貼,養育子女越多,得到的補貼也就越多。毫無疑問,這是非常優厚的補貼政策。按照該政策,夫婦雙方中的一方可以在家養育孩子,只需要另外一方外出工作。如果養育了4個孩子,並且甘願承受較低的生活標準,夫婦雙方都可以在家裡照顧孩子。問題是,如此優厚的政策仍然沒有能夠收到明顯效果。或者說,在實現自我價值與撫養後代中,絕大部分年輕人選擇了前者。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當找工作不再困難、能夠透過自我奮鬥實現自我價值、知識改變命運、努力創造未來等等理想狀況出現在共和國的時候,共和國公民的社會價值觀肯定會發生轉變。統計資料最能說明問題,到2035年的時候,共和國夫婦的平均育齡已經由10年前的28歲提高到了33歲,而且將在10年後達到37歲。夫婦生育孩子的時間越來越晚,意味著出生率越來越低。用某些人口學家的話來說,如果政府不能設法改變現狀,出臺更加有力的鼓勵政策,共和國的老齡化時期很有可能延長到2075年之後。
針對這個問題,共和國當局不得不想別出路。
也就是說,接受移民,成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
雖然在傳統觀念中,移民很難被接受,但是事實上,移民在共和國已經非常普遍。早在21世紀初,生活在共和國各個大城市的移民就多達數百萬,其中僅生活在廣州的非洲籍移民就超過了50萬。到2013年左右,因為共和國與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東南亞國家移民,特別是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的移民佔到了多數。第四次印巴戰爭後,紀佑國提出了建立“中國一南亞共同體市場”,引發了21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短短數年之內就有大約250萬南亞人湧入共和國。半島戰爭前後,又出現了一波規模在300萬左右的朝鮮移民潮。從2027年開始,平均每年湧入共和國的移民均在300萬以上,其中2030年達到了440萬。按照共和國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截至2035年12月31日,在21世紀的前36年中,來自18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6000多萬人在共和國定居,其中僅2026年到2035年就接納了4100萬移民。
毫無疑問,在共和國,移民已不是少數。
說直接一點,如果將所有移民算成一個民族,那麼在共和國是僅次於漢族與壯族的第三大民族。
由移民引發的問題也不少,光是由思想觀念導致的婚姻問題就成了社會難題。
雖然收養他國孤兒需要由共和國承擔高額的教育與撫養費用,但是不會存在傳統思想與社會價值觀的問題,而且教育本身也是投資。事實上,共和國政府一直鼓勵希望養育孩子卻沒有能力生育孩子的夫婦收養他國孤兒,並且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比如在2035年透過的養育補貼條例中就明確規定,收養的孩子享受同樣的補貼標準。也就是說,即便從國外收養孩子,也能得到國家補貼。
印度戰爭,給共和國提供了一個機會。
按照國際婦女兒童援助組織做的評估,因為印度戰爭傷亡慘重,以及印度夫婦的平均生育年齡偏低,生育率較高等等,所以印度大約存在3500萬到4000萬名戰爭孤兒,以及“半孤兒”(指喪失了父親、母親不具備撫養能力)。當然,這家隸屬於聯合國的國際機構沒有忘記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