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到,如果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援助與幫助,半數以上的戰爭孤兒與半孤兒將遇到生存問題,並且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國際社會的呼籲下,伸出援助之手的不僅是共和國。
到2036年底,包括法國、德國、英國、瑞典、荷蘭、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在內的20多個發達國家的政府先後出臺了鼓勵到印度收養戰爭孤兒的政策,比如法國政府就承諾為收養印度戰爭孤兒的家庭每年提供至少12000歐元的生活補助,並且給予收養孤兒全部公民待遇。
事實上,所有支援收養孤兒的國家,都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
別的不說,俄羅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就不比共和國樂觀。21世紀初,俄羅斯的人口總量接近1。5億,而到2035年的時候,已經減少到了1。1億,相當於每年減少上百萬人。毋庸置疑,在30多年內人口驟減26%,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災難。要知道,就算對共和國來說,2035年的人口也只比2001年的減少了23%。正是如此,在經濟發展向好之後,俄羅斯政府一面鼓勵民眾生育,給予養育了孩子的夫婦很大的社會特權。用一些俄羅斯新聞媒體的話來說,在俄羅斯,孕婦享受總統級別的待遇;另外一方面,也在積極吸納移民,特別是前獨聯體國家的移民。
可以說,當時除了人口一直正增長,且膨脹速度比較合理的美國沒有鼓勵公民去印度收養戰爭孤兒之外,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當然,共和國的行動規模最大。
到2037年初,超過20萬家庭在政府登記,表示願意收養印度的戰爭孤兒,其中四分之一的家庭已經收養了戰爭孤兒、或者簽署了收養協議,少數家庭甚至收養了2個以上的戰爭孤兒。比如一對來自陝西西安的夫婦就在加爾各答收養了四個女嬰。可以說,當時政府的工作效率已經趕不上公民的收養速度了。當然,相對於共和國的龐大人口基數,20萬家庭最多隻總量的萬分之六。也就是每一萬對夫婦中,只有六對夫婦願意收養孤兒,絕大部分共和國公民對收養印度孤兒的事情並不熱心。更重要的是,在20萬個家庭中,不能生育的佔到了八成以上。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有生育能力,而且喜歡孩子的夫婦情願自己生育,也不願意領養孤兒。
由此可見,共和國公民的傳統思想仍然很嚴重,至少很多處於生養年齡的夫婦無法接受其他膚色的子女。
收養戰爭孤兒只是附帶影響的冰山一角,從某種意義上講,幫印度進行戰後重建也是附帶影響的一部分。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中央政府每年花幾千億幫印度修鐵路、建學校、蓋醫院簡直就是在浪費共和國納稅人的錢,但是精明的商人不會這麼想,更不會放過大好的賺錢機會。事實上,共和國政府投在印度的錢,沒有一分是白白花掉的。說簡單點,錢存在銀行裡,永遠都是錢,只有花出去,才能變成更多的錢。印度戰後重建需要修築幾十萬千米的公路、幾萬千米的鐵路、幾千所學校、幾千所醫院,還有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這些多需要生產,都需要投入,而在印度當局與印度民營企業沒有辦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重建工程時,共和國商人的機會就來了。別的不說,僅在2036年,中國重工旗下的重型工程裝置有限公司的銷售量就增長了300%以上,其中近八成的業績是在印度取得的,而該公司當年新增了2500個工作崗位,27000餘名員工的收入增長了175%。由此可見,共和國政府在印度的投入,已經透過建設工作返還到了共和國企業的手中,最終回到了共和國,刺激了共和國的國內銷售,也就刺激了共和國的經濟。
如此淺顯的道理,別說經濟學家,老百姓都看得明白。
正是如此,當政府拿著納稅人的錢去幫助印度搞戰後重建的時候,不但沒有多少人反對,反而得到了大部分民眾的支援。當然,不是重型工程裝置有限公司的員工也會支援政府的行動。用一些網民的話來說,只有把印度搞好了,印度人的荷包裡有錢了,共和國生產的大量高階消費品,比如磁懸浮高速轎車才有更加廣泛的銷路,共和國的企業才能拿到更多的訂單,共和國的勞動者才能得到更多的獎金,共和國的公民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不管印度發展得怎麼樣,賣高科技產品的都是共和國的企業,而不是印度的企業。
由此可見,在印度戰爭產生的影響中,附帶影響的牽涉範圍最廣,也最為久遠。
正是如此,顧衛民不可能放在賺錢的好事不做,在沒有多大產出的國防建設上投入太多的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