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狠教訓日本鬼子!”
後來,記者才知道父親與兒子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後人。
捐款是絕大部分共和國公支援國家的主要辦法,但是對另外一批人來說,捐款則只是一種辦法。
到10月底,在民政部與武裝部登記了參軍志願的公民超過1500萬!
其中,有剛滿參軍年齡的16歲少年,也有即將超過參軍年齡的45歲中年,當然絕大部分要求參軍的都是18歲到24歲之間的年輕人。
為了這件事,葉致勝多次找到王元慶,提出提前招募軍人。王元慶沒有同意葉致勝的建議,原因很簡單,現代戰爭不是靠人多取勝。
現代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與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只是經濟與科技實力的在戰爭中的具體表現。換句話說,在工廠裡工作的工人,在科研機構工作的科學家,在設計院工作的工程師,乃至在田地裡勞作的農民,對戰爭做出的貢獻並不亞於在前線浴血奮戰的軍人。共和國的老齡化問題已經達到巔峰,各行各業都需要勞動力,沒必要招募太多的軍人。
最重要的是,王元慶不打算肆意擴大戰爭規模,希望儘快結束戰爭。即便立即招募年輕人服役,光訓練就得花上好幾個月,到時候戰爭是個什麼樣子還說不準呢。就算需要招募更多的軍人,首先考慮的也不是毫無經驗的社會人員,而是5年內的退役軍人。退役軍人能夠很快適應軍隊生活,培訓量小得多,能夠及時投入戰鬥。按照國防部的統計結果,能夠招募的退役軍人在50到60萬之間。只要將這些人員招募上來,別說擊敗日本,就算佔領日本也綽綽有餘。
從共和國公民對待戰爭的態度來看,西方新聞媒體的“擔憂”也不是空穴來風。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西方新聞媒體極力“醜化”共和國的時候,以共和國國家電視臺、國際電視臺,以及半島電視臺等為首的眾多新聞媒體則在大肆報道於24日夜間再次打響的戰鬥。
休整一個白天后,共和國空軍調整了兵力部署,日本空軍也緩過氣來。不得不承認,日本的戰爭準備非常充分。
雖然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共和國空軍幾乎摧毀了日本空軍所有的大型基地,但是在24日夜間,日本空軍仍然有數百架戰鬥機升空作戰,與共和國空軍爭奪制空權。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報告,日本在和平時期修建了大量野戰機場與地下軍事設施。毋庸置疑,日本一直在為戰爭做準備!
當天晚上,共和國空軍除了繼續轟炸日本本土、將打擊物件擴大到軍事工業設施與重工業設施之外,還出動海軍航空兵的岸基作戰飛機對包括那霸港、普天間機場、嘉手納空軍基地在內的,位於琉球群島上的日本軍事基地進行了全面轟炸。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雙方都拼盡全力。
半夜,王元慶被焦魃山從床上叫了起來,在元首衛隊的護送下離開元首府,前往戰略指揮中心。
卷八 百年積怨 第84章 戰略截擊部隊
東海上空,4架J…14C戰鬥機調頭轉向,啟動主動電子干擾裝置,迎向來襲敵機。領隊長機飛行員正是共和國共軍頭號王牌梅樂弛上校。
雖然在J…14C上飛了2年,但是坐在採用“虛擬現實控制技術”的座艙內,梅樂弛仍然覺得很虛幻。與J…14A相比,J…14C主要改進電子裝置,提供給戰略截擊部隊的J…14C,準確的說是J…14md2型戰鬥機則截然不同,算得上是一種全新的戰鬥機。因為產量有限、總共不到30架,也為了保密需要,所以空軍將J…14Cmd2型戰鬥機歸入J…14C系列,沒有給予單獨編號。
作為一種“全新”的戰鬥機,J…14Cmd2型戰鬥機除了採用J…14C的氣動外形之外,其他方面與J…14C完全不同。機體大量採用高強度輕質複合材料,不但增強了結構強度,還減輕了質量;動力系統更換成“渦輪火箭複合發動機”,最大軍用推力提升25%,使用火箭發動機時能將推力短暫提高150%,極限使用高度達到35千米;改進蒙皮結構,在高溫駐點處增設隔熱層,使戰機的最大速度超過4馬赫;彈艙延長0。5米,可以裝載射程更遠的對空彈藥;電子系統全面升級,增加了大量遠端探測裝置;最主要的改進之處還是戰機的飛控系統,即所謂的“人機介面”。
作為首種採用“神經網路控制系統”的戰鬥機,“虛擬現實控制技術”在J…14Cmd2實現。利用連線在飛行員頭盔上的1200多個微型神經電流感應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