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主要對付處於上升段的彈道導彈,所以空基鐳射攔截系統的載機一般距離敵人導彈發射陣地500千米處執行戰備巡邏任務。雖然這一部署要求非常高,比如必須在部署之前掌握絕對制空權,避免載機遭到敵人戰鬥機的攔截,又比如載機是大型運輸機,對機場基礎設施的要求比較高,無法部署在野戰機場,只能依託大型空軍基地,而考慮到載機在前線執行巡邏任務的最短期限,部署地點距離巡邏空域最好不要超過1500千米,從而使載機的使用範圍受到影響,但是作為最有效、最直接的攔截手段,空基鐳射攔截系統不但可以用來對付敵人的戰略彈道導彈,還可以用來對付戰術彈道導彈。日本戰爭證明,空基鐳射攔截系統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效能非常高。如此一來,在實戰應用中、原本的戰略防禦系統往往被當成戰術防禦系統使用。
受其“攻擊性”的影響,空基鐳射攔擊系統成為了重點監視物件。
按照美國情報機構的邏輯,向前線部署空基鐳射攔截系統,意味著共和國即將在戰爭中採取極端手段。
這一邏輯也不是沒有依據。日本戰爭中,在轟炸日本核設施之前,共和國就向前部署了空基鐳射攔截系統,並且成功攔截了日本發射的戰略彈道導彈。從確保本土的絕對安全出發,在採取極端戰爭手段之前,共和國肯定會首先使用唯一能夠採用攻勢部署方式的空基鐳射攔截系統。
隨著部署在共和國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的2套空基鐳射攔擊系統的40多架載機從大型空軍基地起飛,美國的戰略預警衛星立即向五角大樓發出警報。
收到訊息後,杜奇威頓時倒吸了口冷氣。
中國打算使用核武器!?
雖然中國空軍還沒有獲得絕對制空權,至少地面上還有不少防空系統沒有被摧毀,但是部署空基鐳射攔截系統的時機己經成熟,至少印度空軍已經全面潰敗,無法對躲在戰鬥機防線後的載機構成威脅。
2套攔截系統,足以應付印度的核威脅。
按照美國情報機構掌握的資訊,共和國的空基攔截系統採用12+3+6的編制體系,即1套攔截系統中,擁有12架攜帶鐳射攔截器的載機,3架用來搜尋、探測與跟蹤目標的載機與6架負責後勤保障的載機(其中4架專門為其他空中平臺提供空中充電服務)。在向前部署4架攔截載機與1架支援載機的情況下,整套作戰系統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執行戰略巡邏任務。即便在最複雜的情況下,4架攔截載機都能同時攻擊12個目標,每架載機為鐳射攔截系統充滿電之後,能夠攔截24個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正常標準部署,1套攔截系統能夠在1次交戰中攔截12個目標,在持續交戰中攔截96個目標。如果威脅增強,提高部署標準,則能在1次交戰中攔截36個目標,在持續交戰中攔截288個目標。因為能夠的到空中充電支援,所以在持續交戰後,2個小時之後就能恢復部分攔截能力,6個小時之後恢復全部攔截能力。
整套作戰系統的攔截能力非常強大,足以應付一箇中等核國家的核威脅。
共和國同時向前線部署2套攔截系統,肯定為了同時掩護東西兩個方向。
實際情況是,1套攔截系統就能抵消印度的核力量。
根據美國掌握的資料,印度總共擁有核彈頭720枚,雖然彈頭數量超過了1套空基鐳射攔截系統的攔截能力,但是在印度掌握了多彈頭技術之後,其投擲工具,也就是戰略彈道導彈減少到了240枚。因為印度的“烈火…5”型戰略彈道導彈的射程僅有4500千米,所以為了覆蓋整個中國,240枚導彈分別部署在薩哈蘭普爾、坎普爾、艾藻爾、博帕爾與班加羅爾附近的戰略導彈基地,其中前三處導彈基地承擔戰略威脅與打擊任務,後兩處導彈基地承擔戰略反擊任務。
按照美國掌握的情報,藏南衝突之後,印度減少了部署在前三處導彈基地的導彈,每處基地只保留3個導彈旅(每個導彈旅配備12枚“烈火…5”型戰略彈道導彈),加大了部署在後兩處導彈基地的導彈。在博帕爾部署了5個導彈旅,在班加羅爾部署了6個導彈旅,以此加強印度的戰略反擊能力。
可惜的是,自從第一艘自制的戰略核潛艇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被世界上第一艘全電動潛艇擊沉之後,印度至今未能建造戰略核潛艇,沒有海基戰略反擊力量。
即便在任何一個方向上,印度部署的導彈數量都超過了1套空基鐳射攔截系統在正常情況下的攔截能力,可是以旅為單位的基本建制限制了導彈部隊的打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