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能在印軍發起進攻之後二十四小時,也就是四日凌晨發起進攻。”
“我馬上去安排,還有別的事情嗎?”
裴承毅搖了搖頭,說道:“晚上你值班,戰鬥打響後,立即來叫我。”
袁晨皓沒有多說什麼,轉身離開了裴承毅的辦公室。
躺到沙發上之後,裴承毅一直沒有睡著。
棋局已經布好,接下來就要看對手怎麼布第一顆棋子了。
卷十 龍騰九天 第75章 地面戰鬥
8月4日凌晨4點30分,代號“烈火之神”的印軍西錢反擊戰役打響。
從一開始,印軍的反擊就暴露出了準備不充足,或者說投入不充分的問題。裝甲部隊開始推進之前,印軍炮兵按照標準程式進行了30分鐘的炮火準備,重點炮擊巴軍防禦陣地與前沿炮兵陣地,力圖用突然炮火打擊摧毀巴軍的抵抗意志與主要反擊力量,在戰役開始後掌握主動權。
實際情況是,印軍的炮火準備時間長,強度低,而且沒有突然性可言。
雖然巴軍倉促迎戰,防禦準備並不充分,但是在伊斯蘭堡時間2點30分,也就是印軍發動進攻前大約1小時30分,巴軍收到了共和國前線指揮部的直接警告,隨即下達了戰備命令,一線防禦部隊在3點30分,也就是印軍發動進攻前大約30分鐘進入防禦狀態,部分防禦部隊還在印軍進攻前進入防禦陣地。最重要的是,拉合爾是巴基斯坦的軍事重鎮,軍事價值在伊斯蘭堡之上,是巴基斯坦防禦強度最高的地區。經過數十年營建,拉合爾的防禦設施非常完善,不但擁有內外三層防禦圈,還建立了地下防禦體系。按照共和國軍事顧問給出的評價,除非進攻方得到拉合爾的防禦部署地圖,在戰鬥中大規模使用鑽地彈藥,不然任何軍隊都得在拉合爾的防禦陣地上付出慘重代價。
密集的炮火準備不是沒有效果,而是其強度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才能產生作用。第四次印巴戰爭後,也就是巴基斯坦與共和國簽署了全面合作條約之後,共和國派遣軍事顧問對巴基斯坦的國防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評估,重點考察了拉吉爾。隨後巴軍按照共和國軍事顧問提出的建議,對拉合爾的防禦體系做了調整。按照共和國軍事顧問設計的防禦方式,印軍要想突破拉合爾外圍防線,正面炮兵部署密度必須達到每千米500門以上,以每門每分鐘6發的速度投擲彈藥,才能對防禦陣地上的巴軍形成壓制效果。實際情況是,印軍進行炮火準備時的炮兵部署密度只有每千米120門,每分鐘單位寬度上的彈藥投抵量不到600發、僅有所需的最低彈藥投擲量的五分之一。如此強度的炮火準備,根本無法對防禦陣地上的巴軍構成威脅,更不可能形成覆蓋打擊效應。
嚴格說來,印軍炮火準備的時間不算長。在具有比較性的半島戰爭中,共和國陸軍的炮火準備時間全都超過30分鐘,有的時候甚至達到數個小時。關鍵問題是,印軍炮兵的主力是射程相對較短的傳統火炮,而不是電磁炮。在火炮射程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達到覆蓋目的,必須將炮兵向前部署,從而增大了遭到對手反擊的危險性。雖然巴軍炮兵的主要裝備也是傳統火炮,但是基本上淘汰了射程在30千米以下的低倍徑身管火炮,並且從共和國引進了一批射程在150千米以上的電磁炮。印軍炮火準備開始後不久,巴軍炮兵就進行了有效的火力反擊。根據61軍派出的無人偵察機、空軍的預警機、以及遠端無人偵察機蒐集到的戰場資訊,在不到15分鐘的炮戰中,巴軍炮兵至少摧毀了30多處印軍炮兵陣地,摧毀印軍火炮近500門,而巴軍僅在炮戰中損失了少量部署在前沿陣地附近,射程不到40千米的榴彈炮。
對印軍來說,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巴軍防禦部隊沒有多少裝甲力量。
印軍也有同樣的問題,因為投入的是二線部隊與戰略預備隊,所以印軍也沒有多少裝甲力量。
炮火準備結束,第一批越過印巴邊境線的印軍中,只有區區3個坦克營與5個裝甲營。
在寬達50千米的突擊正面上,僅僅投入3個坦克營與5個裝甲營,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按照最低要求,即便不考慮印軍的空中劣勢,裝甲突擊叢集在發起正面進攻時,坦克密度都應該達到每千米30輛以上。實際上,印軍進攻部隊在正面戰場上的坦克密度不到每千米3輛,算上協同作戰的步兵戰車,也不到每千米6輛,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裝甲突擊叢集,也就不可能在突擊作戰中有效打擊對方的防禦體系。
印軍能夠依靠的,只有數量龐大的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