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西里古裡附近的幾處重要目標,即對戰術戰鬥機有威脅的防空設施是炮擊的重要打擊物件,比如在打擊位於西里古裡東北的防空陣地時,分到任務的第774炮兵旅的200多門電磁炮總共投擲了數千枚炮彈,用數百噸彈藥徹底摧毀了佔地面積不到2萬平方米的防空陣地。
為了避免帶彈返航,J…16A機群轉為執行其他任務。
機群飛到西里古裡上空的時候,飛行員見到的是如同月球表面般的景象。
地面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彈坑,密集程度如同馬蜂窩一樣。可以想像,之前的炮擊有多麼猛烈。
隨後趕到的其他2箇中隊的J…16A也不得不轉為執行其他任務。
J…17A、J…14C與J…15C機群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因為這些戰鬥機攜帶的都是用於凌空轟炸的短程彈藥。
找不到計劃中的轟炸目標,飛行員只能執行“戰場支援任務”。
也就是說,所有戰鬥機都在戰場上空盤旋,尋找任何值得投下炸彈的目標,在用光彈藥之後返航。因為炮擊過於密集,所有暴露在外的車輛類目標都沒能倖免,所以很多飛行員不得不將價值數十萬元的炸彈投向四處躲避的印度步兵。
後來,連裴承毅都不得不感慨,共和國空軍也能像美軍那樣作戰了。
要知道,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經常用價值上百萬美元的“戰斧”巡航導彈攻擊價值數十美元的帳篷。
從某種角度講,這也算得上是共和國軍事實力的進步吧。
姍姍來遲的H…9B機群更是不幸,在戰術戰鬥機把彈藥投向零散的印軍步兵後,轟炸機只能將掛載的數十噸非制導炸彈投向早已空空如也的印年陣地。讓轟炸機帶彈返航不是件划算的事情,因為H…9B機群在回到基地之後,需要儘快執行下一輪轟炸任務,如果轟炸枚帶彈返航,地勤人員就得花大量時間卸下彈艙內的炸彈,既延遲了下一次出擊的時間,又加強了地勤人員的工作負擔。
反正非制導炸彈也不算昂貴,用的再多空軍都不會心疼,還不如投到印軍陣地上去。
戰爭打到這個地步,空軍多多少少有種無可奈何的感覺。
戰後,隨著陸軍著手研製效能更好飛射程更遠的電磁炮(線圈電磁炮),空軍不得不要求總參謀部嚴格區分航空兵與炮兵的打擊範圍,避免在同一場戰鬥中反覆消耗打擊力量,浪費昂貴的彈藥。
不管過程怎樣,Y…16A機群到達的時候,戰場上已經找不到多少還在活動的印軍了。
空降行動進行得非常順利,連剛剛升任空降153旅旅長的李東石上校都有點不敢相信。
4個地面戰鬥營在30分鐘之內全部完成空降,2個工程營(1個由空突151旅派來)也在15點15分左右到達,並且在空降場順利著陸。
部署好旅部之後,李東石開始部署防線。
空降153旅的任務不是去攻列印軍守衛的西里古裡,也不是去佔領其他印軍營地與軍事基地,而是守住空降場,讓工程部隊有足夠的時間建立前線野戰機場。
對空降153旅的官兵來說,這樣的任務比度假旅遊都要輕鬆。
當然,李東石沒有忘記讓運輸機儘快把旅屬炮兵營與後勤營送過來,雖然旅屬炮兵營裝備的是大口徑迫擊炮,不是威力巨大的電磁炮,但是在陣地防禦戰中,大口徑迫擊炮的威力不見得比電磁炮差。更重要的是,李東石參加過空降153旅的所有作戰行動,怎麼也不會忘記之前的那些慘烈戰鬥,也就不會忘記直接指揮的炮兵部隊。
運輸機群能在一個批次中運送空降153旅的大部分部隊,不是Y…16A的數量夠多,也不是Y…16A的載重量比Y…15B大,而是設計更加合理。雖然Y…15B也能同時運送2輛空降戰車,但是受設計限制,最多隻能在2個空降班之外運送不到1個排的作戰兵力。Y…16A在設計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了空降作戰,機艙更加寬敞,容量超過了Y…15B,在運送2輛空降戰車與2個空降班的同時,還能空運2個15噸級的貨盤,或者120名官兵。以Y…16A的空運能力,只需要60架Y…16A就能完成以往需要至少90架Y…15B才能完成的空降任務,從而大大提高了空運效率。
提高空運效率的關鍵不是空降,而是機降。
為此,首先到達的工程部隊必須趕在運輸機群再次到達之前鋪好跑道。
2個工程營,在沒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