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資料上,77軍與印度第一集團軍的主戰坦克數量為1比7。1、步兵戰車為1比6。4、炮兵為1比9。3、航空平臺為1比4。2,沒有一項佔優勢。
守不住吉申根傑,後面的戰鬥就別打了。
針對這一情況,裴承毅讓留在西里古裡的54軍將第541與第542裝甲旅、第547炮兵旅派往吉申根傑,由凌雲霄直接指揮。36軍的第365炮兵旅、37軍的第375炮兵旅、以及17軍的第173低空打擊旅做好前往吉申根傑的準備。得到加強之後,77軍的戰鬥旅增加到了5個、炮兵旅增加到了4個、航空旅增加到2個,總兵力翻番,火力提高15倍,突擊能力增強1倍。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在安排空中支援的時候,裴承毅讓袁晨皓重點照顧吉申根傑,滿足77軍的所有要求。
用裴承毅的話來說,如果凌雲霄守不住吉申根傑,就把共和國第一戰將的位置讓出來。
守住吉申根傑只是開頭,因為印軍的部署做了調整,所以裴承毅也得調整作戰計劃。
按照兵棋推演的結果,印軍第三集團軍將在第一集團軍包圍了吉申根傑,成功牽制住共和國主力軍團之後進軍孟加拉國,隨後印度東北集團軍群將在東部地區發起反攻,重點攻打西里古裡,迫使進入戰區的共和國軍隊死守西里古裡,無法南下阻擊印軍第三集團軍。在此情況下,裴承毅不但要圍殲印軍第三集團軍,還得優先解決印軍第一集團軍。因為得到了印軍第二集團軍的支援,所以圍殲第一集團軍的難度非常大。
修訂作戰計劃的時候,袁晨皓提出優先解決第二集團軍。
看上去,這麼做的風險非常大;實際上,袁晨皓抓住了關鍵點。
在印軍的部署中,第二集團軍的位置非常關鍵,不但是第一集團軍的戰役預備隊,還填補了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之間的空白。更重要的是,第二集團軍跟隨第一集團軍向吉申根傑挺進之後,還能阻擋共和國陸軍的裝甲部隊向南突擊,替第三集團軍守住了撤回印度的通道。
一口氣吃掉印度東部集團軍群肯定不現實。
以裴承毅手裡的兵力,就算投入所有作戰部隊,也很難同時殲滅三個集團軍。
無法同時殲滅,就只能採取圍一打一的戰術。
為此,必須從一開始就切斷印軍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的聯絡,也就得優先解決第二集團軍。
幹掉第二集團軍之後,在先打誰的問題上,裴承毅與袁晨皓出現了分歧。
按照裴承毅的想法,肯定應該先打第一集團軍,替吉申根傑的77軍解圍,讓駐守吉申根傑的主力部隊的到解放,再集中兵力殲滅第三集團軍。這麼打的好處非常明顯,即可以用最少的部隊完成作戰行動,而且能夠減少傷亡,縮短戰役時間。
袁晨皓的意見完全相反,認為應該首先殲滅第三集團軍,再圍殲第一集團軍。按照他的分析,77軍在得到全面加強之後,只要凌雲霄有點腦子,別拿官兵不當回事,守住吉申根傑的問題就不大。利用吉申根傑牽制第一集團軍,只要印軍隊為有希望打下吉申根傑,就不會放棄進攻,第三集團軍也就不會提前撤退,從而為殲滅第三集團軍創造了機會。在提出建議的習時,袁晨皓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那就是,首先殲滅第一集團軍,很有可能迫使第三集團軍撤離孟加拉國,甚至使第三集團軍放棄進入孟加拉國的行動,失去圍殲第三集團軍的機會。
權衡利弊之後,裴承毅最終採納了袁晨皓的建議。
用計算機進行兵棋推演之後,不但驗證了袁晨皓的判斷,還證明了另外一個情況,那就是在戰役開始之後,如果迅速向吉申根傑增兵,讓印軍認為無法攻佔吉申根傑,第三集團軍很有可能北上,參加圍攻吉申根傑的行動。
雖然推演不是實戰,但是與裴承毅的判斷基本一致。
可以說,攻打吉申根傑將是這場戰役的第一個轉析點,或者說是印軍進軍孟加拉國的前提條件。雖然印軍第三集團軍很有可能在第一集團軍佔領吉申根傑之前進入孟加拉國,但是隻要印軍發現無法攻佔吉申根傑,就不會冒險擴大戰爭規模。原因很簡單,打不下吉申根傑,就無法牽制共和國的主力部隊,也就無法確保第三集團軍順利到達東部地區,從而使第三集團軍借道孟加拉國的行動不但沒有正面意義,反而給印度帶來第三個敵國。不管是從政治角度還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在第一集團軍攻打吉申根傑受挫的情況下,第三集團軍都會轉向北上,支援第一集團軍。
實際上,印軍的部署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