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的12個小時內形成基本戰鬥力,在24小時內形成全部戰鬥力。如果由80架Y…16運輸機進行空運,能夠在24小時內將戰鬥旅投送到2500千米外的戰區,在1周之內空運全部作戰力量與作戰物資。
毫無疑問,“戰鬥單位”的戰略機動能力足夠強大。
為了確保陸軍的戰鬥力,除了在編制上著手之外,還得在裝備上下手。
嚴格說來,應該是有什麼樣的裝備,才有什麼樣的部隊。如果裝備跟不上,即便編制再完善,也不可能擁有足夠強大的戰鬥力。
對共和國陸軍來說,準備確實是個問題。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39章 拆東牆補西牆
嚴格說來,共和國陸軍在編制上大做文章,就是裝備採購產量不足的直接後果。
因為早在印度戰爭爆發前,王元慶就訂下了第三次軍事改革,並且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的,作為總參謀長,項鋌輝肯定早就知道王元慶會在印度戰爭之後大舉裁軍,並且大幅度縮減軍費,所以在印度戰爭期間,作為陸軍上將,項鋌輝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為陸軍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
根據李存勳提供的資料,整個印度戰爭中,共和國的戰爭開支與特別開支超過5萬億元,其中大約5%,也就是近2700億元被總參謀部挪用,而用在陸軍身上的大約有1200億元。
從某種意義上講,裴承毅是項鋌輝的幫兇。
就裴承毅所知,印度戰爭期間,經前線指揮部過手、卻沒用在戰爭中的經費就有500億之多,而這些經費大多用來採購根本不可能用在印度戰場上的武器裝備。比如由DZ…31A主戰坦克改進而來的DZ…31C主戰坦克。因為當時裴承毅是前線指揮官,項鋌輝又刻意保護他,所以他不太清楚挪用的經費到底花在了什麼地方,最多隻是猜測。看到李存勳提供的資料後,裴承毅才知道,他的猜測多半沒有錯。
印度戰爭結束之前,共和國陸軍啟動了一個名為“關鍵專案”的武器裝備研製與採購計劃,涉及該計劃的武器裝備專案多達12個,而這些武器裝備專案的啟動資金全部來自印度戰爭期間的戰爭開支。也就是說,項鋌輝挪用1200億元戰爭經費基本上用在了這12個關鍵專案上,每個專案平均分到100億。這些專案中,就包括裴承毅早就猜到的DZ…31C主戰坦克。
除了DZ…31C主戰坦克之外,外界早就知道的還有代號“35B”的單兵自衛武器、代號“33C”的行動式高超音速多用途導彈系統、代號“35Z”的戰略投送型步兵戰車。相對而言,除了35B與33C之外,其他的武器裝備專案都是改進專案。
事實上,這就是陸軍的實際情況。
裴承毅在裝備辦公室幹了一年多,非常清楚陸軍的裝備研製情況。
因為共和國陸軍從來沒有研製過單兵自衛武器,以往配備給非戰鬥人員的都是手槍與衝鋒槍,所以單兵自衛武器系統只能重頭研製。該專案能夠得到批准,一個最為關鍵的原因是提交審批時,估箕的開發與採購費用不到100億元。雖然最終投入嚴重超標,但是對於一個確保大約13萬名主力部隊官兵與大約20萬名二線部隊官兵生命安全的專案來說,這點投入根本算不了什麼。
實戰早已證明,絕大部分時候,沒有經過嚴格戰鬥訓練的非戰鬥人員在使用手槍與衝鋒槍等自衛武器的時候,根本不是戰鬥人員的對手,甚至連進行抵抗的機會都沒有。對於佔共和國陸軍總兵力大約三分之二的非戰鬥人員來說,急需一種便於攜帶、射程適中、能夠有效對付身穿戰鬥防護服的敵人的單兵自衛武器。
事實上,早在20世紀末,美國等西方國家就提出了相似的裝備發展概念。在21世紀初,比利時FN公司推出的P90、以及德國H&K公司推出的MP7均是比較出色的單兵自衛武器,而這兩種單兵自衛武器在設計上取得成功、卻沒有能夠大規模裝備部隊的關鍵原因只有一個:全新設計的子彈。
共和國陸軍在提出研製單兵自衛武器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以往的槍彈。原因很簡單,槍彈屬於高消耗物資,即便在和平時期也會在訓練中大量消耗,所以庫存量非常巨大,如果改用全新的槍彈,必然導致系統成本居高不下。正是在這個要求的基礎上,共和國陸軍提出了僅用86億元就能完成開發,並且採購30萬套。專案啟動後,幾家提出採用新槍彈的設計方案首先出局,只有兩家採用5。8毫米步槍彈的設計方案入圍。問題是,採用步槍彈的單兵自衛武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