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提高通用性,大量採用DZ…31C的成熟技術,增強了通用能力。正是如此,DB…30D除了具備運載一個步兵班的能力之外,其他方面與主戰坦克的區別並不大。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在12個小時內拆掉載員艙,將DB…30D變成一輛貨真價實的主戰坦克。
讓陸軍始料未及的是,因為DB…30D過於成功,導致DZ…31C產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更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在DB…30D的基礎上開發而來的DB…30E在短短3年之內就在11個國家獲得了超過3000輛的訂單,其中接近一半是“主戰坦克型號”。也就是說,對這些財力有限、軍隊規模有限的共和國盟國或者友好國家來說,在不可能為陸軍採購太多的主戰裝備的情況下,一種能夠同時扮演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角色的主戰平臺,哪怕因為通用性導致部分重要效能有所降低,也是最為理想的選擇。因為DB…30E大量出口(到2041年初,由步兵戰車發展而來的14種變型車總共獲得了23個國家的6600輛訂單與3400輛意向訂單,按照外界估計,在未來20年間,DB…30E及其後繼型號的出口總量很有可能突破3萬輛,成為21世紀最為暢銷的地面主戰裝備),所以DZ…31C的出口型號、即DZ…31D的業績非常不理想。萬幸的是,DZ…31系列與DB…30系列由同一家公司生產,只要DB…30系列銷量比DZ…31系列多的多,最多損失一點額外利潤。
在陸軍主戰裝備中,另外一個大戶就是炮兵平臺。
因為已經全面裝備電磁炮,所以陸軍炮兵早與裝甲部隊分道揚鐮。準確的說,除了基礎平臺之外,炮兵與裝甲兵基本上沒有聯絡。
更重要的是,依靠射程優勢,電磁炮更加註重系統效能,而不是射程、威力、射速等某種單一效能。事實上,從一開始,受能源系統的限制,電磁炮就是按照一個系統設計的。
相對而言,炮兵受到的影響最大。按照最初的計劃,共和國陸軍將在2040年之前採購第一種螺旋電磁炮,並且在隨後的5年間逐步取代軌道電磁炮(只有這樣,才能將軌道電磁炮出售給更多的國家,繼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印度戰爭之後,因為研製難度太大,多項關鍵技術沒有得到解決,而且沒人可以保證能在2040年之前得到解決,加上前期投入已經大大超過計劃,所以螺旋電磁炮的研製專案下馬,由增強性軌道電磁炮取代。雖然在林嘯雷擔任總參謀長之後,螺旋軌道電磁炮專案得到了海軍的高度支援(主要是軌道電磁炮的口徑天生受到限制,很難繼續提高,所以海軍需要一種更加出色的電磁炮系統),但是由海軍主持研製的螺旋電磁炮系統對整合質量的要求並不高(初期設計指標是1200噸,而陸軍主持該專案的時候,初期指標為600噸,並且要求在正式禁備部隊的時候,減少到200噸,以便空運),就算研製成功,也只能用在大型戰艦上(事實上,即便裝備巡洋艦,螺旋電磁炮系統的整合質量也得控制在500噸以內,如果裝備驅逐艦,則得控制在400噸以內)。
對陸軍來說,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增強型軌道電磁炮上。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資料,已經準備了4個戰鬥單位的增強型軌道電磁炮在使用增程彈藥的情況下,最大射程由原來的450千米提高到了650千米,如果使用輕裝藥軌道增程炮彈的話,最大射程有望達到750千米。從理論上講,在炮彈質量無法繼續提高,又得確保最低限度的殺傷力的情況下,750千米基本上是軌道電磁炮的極限射程了。
當然,本著有比沒有好的原則,陸軍正在加快採購增強型軌道電磁炮系統。
因為DZ…31C與DB…30D都是在原有裝備的基礎上改講而來的,所以增強型軌道電磁炮系統成為了陸軍在2037年之後唯一批次採購的主戰平臺。可以說,為了爭取讓10個戰鬥單位獲得最好的電磁炮,陸軍捨棄了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備受矚目的、由陸軍航空兵主導的“未來空中戰術平臺”專案。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陸軍的各個兵種中,日子最好過的就要數陸軍航空兵了。
按照第三次軍事改革的要求,因為陸航與空軍的支援航空兵有職能重疊,所以兩大兵種重新劃分了職能,空軍的支援航空兵僅負責戰略運輸機的開發工作,等於把戰術運輸機交給了陸航。也就是說,陸航從中分到了很大一塊蛋糕,原本用來開發戰術運輸機經費的一部分分給了陸航。
當然,在全家人日子都不好過的情況下,陸航也不可能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