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如果無法從新的國際秩序中獲得更多的好處,或者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將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歐盟就沒有理由站在共和國這邊。
也就是說,共和國要想拉攏歐盟,就得讓歐盟相信,新的國際秩序能夠給歐盟帶來更多的好處,而且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歐盟不會付出多少代價。
實際上,這就是裴承毅對顏靖宇說的那些話。
這也正是顏靖宇訪問歐盟9國的時候需要傳達的意思。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51章 待價而沽
因為預料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10月13日,剛到以色列兩天的美國國務卿就將未盡的工作交給了駐以大使,以總統特使身份飛往巴黎,與法國總統會晤,希望能夠在顏靖宇到達之前,讓法國當局更多的考慮與共和國合作帶來的嚴重後果。
不得不說,美國的行動非常積極,而且效果明顯。
雖然在世人眼裡,法國是眾多歐洲國家、特別是西歐發達國家中與美國關係最為疏遠的一個,不然也不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也就是法國光復後不久,就與幫其重新建國的美國分道揚鑣,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另類(法國還是第一個與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但是必須承認,在對外問題上,法國一直以“嬗變”著稱。
別的不說,法國與美國的歷史就很有戲劇性。200多年前,那些被英國流放到新大陸上的囚犯、破產者與探險家的後裔對英王的苛捐雜稅感到嚴重不滿而爆發動亂的時候,首先提供支援的就是正在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法國,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法國的援助,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國。即便在數十年後,即“第二次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期間,法國都是美國的堅定盟友,而且都為美國提供了有力支援。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支援法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能夠保住國土與政權的),甚至暗中為法國提供了核武器的相關技術,都算得上是在報答法國的恩情。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與美國已經“恩斷義絕”,兩個國家的關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歐洲國家的一次“洗劫”,並且由此對全球格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戰後爆發的獨立浪潮、紅潮等等,實際上都是因為老牌的歐洲列強再也無力支援其全球殖民體系,而美國對此又無能為力的結果。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印度戰爭前,規模最大的越南戰爭。這場戰爭最初時的交戰雙方是法國殖民者與越南的獨立運動組織,奠邊府戰役之後,法國因為國力不濟而迅速敗退,美國為了維護與西方國家為核心的世界體系,迅速出兵越南,並且讓5萬多名美國大兵葬身叢林,也因此引發了美國建國以來最大的反戰浪潮,徹底改變了一代美國人。
由此可見,這場洗劫的最大受害者就是歐洲列強。
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歐洲列強衰微,東方的紅色帝國對傳統歐洲強國的生存構成了致命威脅,即便美國為歐洲盟國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因為美國遠在大西洋的另外一邊,對紅色帝國的鋼鐵洪流沒有切身體會,也就不大可能像歐洲國家那樣去考慮歐洲的戰略安全問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整個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當局與美國軍方都認為憑藉常規軍事力量,不可能擋住擁有近10萬輛坦克裝甲車的蘇聯裝甲部隊,必要的時候肯定的使用戰術核武器。問題是,戰場在歐洲,用不用核武器,對美國本土沒有影響,因此美國沒有什麼好顧慮的。可是對歐洲國家來說,問題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如果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甚至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就不再是損失多少人的問題,而是歐洲還能不能住人的問題。
受此影響,法國一直認為不應該把歐洲的安全寄託在美國的身上。
與法國有同樣想法的歐洲國家不在少數,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這些國家都沒有多餘的選擇,特別是德國與義大利,因為是戰敗國,其國際地位遠不如法國,所以不可能像法國那樣,從一開始就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
事實上,德國直到美蘇冷戰結束之後才獲得了擺脫美國控制的基礎,也才與法國、義大利一道,成為歐盟的三架馬車之一。作為戰勝國,以及傳統強國,法國並不缺乏大國的基礎。
可以說,歐盟能夠成立,並且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地區性國際組織,法國居功至偉。
實事求是的講,歐盟的成立過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