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的新聞媒體相比,歐洲的新聞媒體理智得多。
在報道該事件的時候,法新社就明確提到,雙方宣稱的“非傳統安全”不但不會威脅到西方世界,還將為西方世界的發展找到一種新的方式。在此之前,由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都在為霸權而奮鬥,而歐洲國家扮演了“幫兇”的角色。雖然霸權給西方文明帶來了數百年的繁榮,可以說,從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西方文明就超過了東方文明,成為主導文明,特別是在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之後,西方文明更是一舉成為具有霸權特徵的文明,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西方世界不但完成了蛻變,還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與英國的艦隊,迅速霸佔了整個世界,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達到巔峰,並且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向全世界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巨大破壞力。但是在這條“霸權道路”上,西方文明已經做到盡頭,迅速崛起的共和國代表了一種曾經沒落的文明,如果繼續堅持“霸權戰略”,不但歐洲國家不可能從中獲得好處,就連美國也將倒下。在此情況下,對歐洲國家來說,並不是投靠誰就能夠獲得新生,只有找到正確道路,並且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才能擺脫窘境,取得更加輝煌、也更加顯赫的成就。
如界說法新社代表了法國官方,那麼其他幾個歐洲國家的新聞媒體就不一定會代表法國政府了。
法蘭克福財經新聞社在報道該事件的時候,雖然一開始就對法國脫離歐盟,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問題談判表示了擔憂,但是在整個報道中,重點不是擔憂,而是對法國當局大膽嘗試的支援與期待。用該社新聞評論員的話來說,歐洲在發展問題上走到死路上的時候,法國當局能夠頂住巨大的壓力,在發展問題上走出嶄新的一步,不但是在為法國公民服務,也是在為整個歐洲進行大膽探索。言外之意,如果法國在這一步上走成功了,德國肯定會積極跟進。
與德國一樣,義大利的新聞媒體也有類似的觀點。
總的來說,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支援法國的舉措,並且希望能夠收到成效。
當然,這也與顏靖宇接下來要訪問 柏林、羅馬、馬德里等有很大關係。
10月24日,裴承毅就跟隨顏靖宇去了柏林。
有了巴黎的成就,在與德國國防部長接觸的時候,問題就沒有那麼複雜了。與之前安排的相差不大,德國國防部長首先提出了加強軍事交流,希望在一些雙方都感興趣的軍事技術上進行合作,然後才談到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合作的問題。按照安排,裴承毅提出了在整個歐盟,或者在歐盟內部部分國家的基礎上商討安全合作事宜。也就是說,在德國表達出興趣之後,共和國趁勢將雙邊合作變成了多邊合作。
因為在訪問前通了風,而且有所準備,所以在10月25日,法國當局就宣佈,歡迎包括德國在內的其他歐洲國家加入與共和國的安全合作,並且表示,只要有足夠多的歐盟成員國願意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合作,法國會積極推動歐盟與共和國簽署相關協議,或者由歐盟內部集團與共和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
到此,顏靖宇的歐洲之行取得了第一個重大成果。
毫無疑問,還沒有緩過氣來的美國新聞媒體再次對德國展開口誅筆伐。因為美國仍然在德國有駐軍,而且是名義上的佔領國,所以一些美國新聞媒體甚至認為,美國應該利用在德國的駐軍,讓德國當局老實下來。
問題是,美國當局卻非常平靜。
直到10月26日,也就是顏靖宇即將飛往義大利的時候,美國當局才由負責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出來發表宣告,宣稱美國當局高度重視歐盟成員國在安全問題上的選擇,希望歐洲國家能夠在考慮充分與成熟的時候,再發表宣告與採取行動。由此可見,美國並不認為歐洲國家會倒向共和國,而是把法國與德國的行為看成是在向美國施加壓力,希望美國能夠開出更高的價碼。
根據後來解密的一些資料,早在2042年的時候,也就是歐盟宣佈幫助具有觀察員身份的土耳其進行戰後重建之後,美國就與法德意等歐盟主要成員國有過秘密接觸,商討了聯合開發新技術的問題。如果繼續往前追溯,在2015年左右,也就是共和國向國際市場推出第一種配備了複合蓄電池的電動汽車的時候,美國就與歐洲有過秘密合作,最終在經費分配與成果分享上無法達成一致而分道揚鑣。美國的“阿爾法計劃”與歐洲的“宙斯計劃”(均是專門針對常溫超導材料的專項研究計劃)就是這次不成功合作的產物,“阿爾法計劃”的最終結果就是由阿拉莫斯實驗室開發出來的複合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