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而“宙斯計劃”的產物則是在2025年問世的歐洲第一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複合蓄電池。由此可見,美國與歐洲在與“電力革命”有關的主要技術上有著相似的基礎,因此合作的問題不是很大。正是如此,美國國務卿緊急訪問巴黎與柏林的時候,均提到了重啟共同研究的相關計劃,只是法國與德國當局都沒有立即做出答覆。如此一來,當法國與德國在安全問題上做文章,做出與共和國“結盟”的樣子後,美國當局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法國與德國希望能夠在技術合作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與主導權,並且能夠平等的享受開發成果,而不是什麼都要以美國為主導。
問題是,美國不可能在技術問題上做出讓步。
如同前面說到的,就算美國聯邦政府肯做出讓步,國會與那些擁有否決權的美國大企業也不會與歐洲分享技術成果。
在此情況下,美國當局別無選擇,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義大利的身上。
不管怎麼說,義大利是“三架馬車”之一,即便綜合國力遠不如德國與法國,其影響力也不容低估。
按照歐盟自己公佈的資料,2045年時,義大利的經濟實力僅相當於德國的60%、法國的75%,綜合國力則僅相當於法國的50%與德國的55%。拿經濟實力來說,雖然義大利在歐盟內部排第三位,但是僅比第四的英國高出了5%、比第五的西班牙高出了20%。正是如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法國與德國是歐盟的“第一集團”,義大利只算得上是“第二集團”中的領頭羊,地位遠不如法國與德國。如此一來,如果義大利在安全問題上持反對意見,法國與德國就不可能把“雙邊關係”上升為“多邊關係”,更不可能在歐盟內部充當共和國的掮客。更重要的是,法國與德國要想推動歐洲一體化程序,就不能拋棄義大利,也就得充分尊重義大利。在此情況下,不管法德當局是否能夠接受,都得在與共和國的安全合作上有所保留。
事實上,美國國務卿在羅馬訪問的時候,已經得到了義大利當局的口頭承諾。
正是如此,美國當局才會在顏靖宇即將訪問羅馬的時候,發表宣告,提醒義大利,別忘了之前的承諾。
問題是,美國當局再次“高估”了義大利。
從歷史上看,義大利絕對是歐洲國家中,最嬗變的一個。作為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僅次於希臘),義大利的國內問題比其他歐洲國家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義大利,並未像法國與德國那樣,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要知道,現代意義上的法國是建立在大革命的基礎之上的,而現代意義上的德國則是由鐵血宰相俾斯麥打下的基礎,義大利能夠由多個城邦變成一個主權國家,雖然也經歷過戰爭,但是其慘烈程度,以及艱難程度遠不如法國與德國。正是如此,在很多歐洲人眼裡,義大利是一個散漫,沒有血性,而且擅長投機取巧的國家。從歷史上來看,不管義大利是否強大,也沒有幾個歐洲國家將義大利當回事,而把義大利當回事的,幾乎都會後悔。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把義大利當回事,認為義大利能夠單獨肩負起北非戰場上的戰鬥,幫德國分擔壓力。可以說,正是對義大利有這樣的希望,德國才會在沒有擊敗英國的情況下,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把蘇聯拖進了戰爭。結果是,義大利不但沒有搞定北非戰場上的英軍,反而被幾支英國步兵部隊打得落花流水,讓德國當局不得不在東線非常吃緊的情況下,向北非派遣主力部隊,並且在地中海耗費了大量兵力。
這次,美國把義大利當回事,也逃不了後悔的下場。
10月27日,顏靖宇一行人來到羅馬。因為美國當局已經開口,而且措詞具有明顯的針對性,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義大利當局不會與共和國商討安全問題,至少不會在顏靖宇訪問羅馬的前兩天公開討論這個問題,以免得罪美國。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義大利國防部長在與裴承毅正式會晤前就向單獨採訪他的記者提到,義大利會在安全問題上與共和國合作,也會與法國、德國一道,爭取由歐盟與共和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從而讓所有歐盟成員國都能從中獲益。
沒等外界緩過氣來,義大利政府新聞發言人也發表宣告,義大利總理不會在與共和國國家元首會晤的時候提出超過法國與德國的要求,只是希望共和國當局能夠公平、公正與公開的對待所有歐盟成員國。
這下,美國當局才明白了過來。
在這處鬧劇中,義大利扮演的就是“臥底”的角色。
從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