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歷屆政府中,大部分高階官員都與第三次車臣戰爭有瓜葛。
用一些歐洲新聞媒體的話來說,第三次車臣戰爭是俄羅斯軍政兩界的試金石。
因為涉及到總統個人隱私,所以契力亞科夫在第三次車臣戰爭中做了多少貢獻,至今仍然是個迷。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正是這場戰爭,讓這位原本應該在國家安全域性默默無聞的工作一輩子的年輕人登上了政治舞臺,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政治新星。更重要的是,契力亞科夫的經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俄羅斯的中興元勳,在本世紀初領導俄羅斯走向復興的前總統普京。
正是如此,第三次車臣戰爭之後,契力亞科夫的仕途可謂平步青雲。
2027年,剛剛30歲的契力亞科夫就成為了俄羅斯國家安全域性的首席副局長,並且在當年兼任了俄羅斯總統的特別安全顧問。3年之後,契力亞科夫以總統特使身份前往印度,與才剛經歷了藏南衝突、正在積極擴軍備戰的印度達成了一份秘密協議,不但幫助印度修復了大批俄製武器裝備,還拯救了數百家瀕臨倒閉的俄羅斯企業,並且改善了俄印關係。印度戰爭結束後,契力亞科夫以俄羅斯談判團主要代表的身份參與了全面核裁軍談判,並且積極主張以強硬立場捍衛國家利益,贏得了俄羅斯高層與軍民的信任與支援。《倫敦條約》簽署之後,年已40的契力亞科夫回到莫斯科,先是擔任國防部長助理,接下來的半年之內,連續升遷3次,當年年底,在國防部長因病辭職之後,之前在國防部並無多大作為的契力亞科夫超越了眾多競爭對手,由總統欽點出任國防部長。2044年,契力亞科夫不但再次出任國防部長,還以國防部長的身份進入俄聯邦高層。這一年,他才45歲,為俄聯邦高層中最年輕的一個。到這個時候,契力亞科夫在俄羅斯政壇的領導地位得到確認,出任俄羅斯總統成為時間上的問題。2048年,契力亞科夫成為新政府總理,由一名軍事性領導人逐步向全能型領導人過渡。
4年之後,即2052年,在俄羅斯振興黨(俄羅斯最大的政黨,也是獨立以來唯一的執政黨)的全力支援下,契力亞科夫在幾乎沒有挑戰的情況下,順利當選,成為俄羅斯第16屆、也是第9位總統。
嚴格說來,當選總統,只算得上是契力亞科夫政治生涯的新起點。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受前任總統、以及各種遺留問題影響,在第一屆任期內,契力亞科夫的表現並不出色,政策以保守為主,與選民的強烈改革願望南轅北轍,甚至一度遭到俄羅斯民間輿論的強烈質疑。正是如此,在2056年的大選中,契力亞科夫不但承諾將力推國內改革,還在大選開始前策劃了哈薩克軍事政變,並且以出兵的方式讓選民相信,他不但是一個銳意改革的總統,還是一個強硬派總統。
出兵哈薩克,即成就了契力亞科夫,也將俄羅斯推到了毀滅邊緣。
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2056年初,也就是哈薩克軍事政變爆發前一週,契力亞科夫就離開了莫斯科,秘密前往位於烏拉爾山區的俄軍戰略指揮中心(留在克里姆林宮的是他的替身),而在軍事政變爆發前24小時,契力亞科夫簽署了一道絕密令,即在共和國出兵干預,並且與俄軍交戰的情況下,俄軍可以搶先發起戰略打擊。受該命令影響,軍事政變爆發的時候,俄軍戰略部隊已經進入戰備狀態,數百枚彈道導彈隨時都能發射升空,數十架戰略轟炸機升空待命,數艘戰略核潛艇在巴倫支海遊戈待機。總而言之,大有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的態勢。也許正是受此影響,危機關頭,共和國的領導人才冷靜應對,沒有邁出致關重要的一步,使戰爭延遲了好幾年。
毋庸置疑,契力亞科夫是這場明爭暗鬥的最大受益人。
問題是,作為軍人出身的總統,契力亞科夫不可能不知道,他的魯莽行動已經將俄羅斯推到了共和國的對立面上,共和國沒有在2056年出兵哈薩克,不表示共和國不會在未來拿俄羅斯開刀。因為在印度戰爭之前,契力亞科夫曾經以特使身份多次訪問北京,甚至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時間,所以他對東方文化有所瞭解,深知“隱忍之道”。在他看來,共和國當局越是隱忍,對俄羅斯的憤恨就越是強烈。日本、印度都是俄羅斯的前車之鑑,共和國決意復仇之日,就是俄羅斯的國難日。
受此影響,再次當選之後,契力亞科夫開始不遺餘力的加強軍備。
實際上,在此之前,契力亞科夫就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了。
往前追溯的話,俄羅斯與美國秘密同盟,也是契力亞科夫的功勞。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