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隊的任務壓力並不大。
按照共和國海軍估計,一支兩棲艦隊最多需要2支反潛護航艦隊。因為至少需要2支兩棲艦隊才能確保登陸行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受到影響,所以需要安排4支反潛護航艦隊隨同兩棲艦隊作戰。剩餘的3支反潛護航艦隊將伴隨運輸船隊,即在陸戰隊上岸後,向灘頭陣地運送物資裝備的船隊行動。雖然這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但是從那霸到關島的直線距離也就2000千米左右,如果在琉球群島部署一些巡邏半徑在3000千米以上的遠端海上巡邏機,再往登陸場部署一些具備水上起降能力的巡邏機,就能有效彌補反潛護航艦隊的欠缺,將航線上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事實上,這些擔心有點多餘。
眾所周知,陸戰隊登陸的時候,附近肯定有艦隊負責奪取制海權與制空權,並且為陸戰隊提供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任何一支艦隊裡都有為數眾多的反潛戰艦(事實上,艦隊裡數量最多的就是反潛戰艦),航母上還有為數不少的反潛巡邏機,而艦隊的反潛掩護距離一般都有數百千米,某些大型艦隊的反潛掩護距離甚至超過了1000千米,加上隨同艦隊活動的攻擊潛艇等等,所以伴隨兩棲艦隊與運輸船隊活動的反潛力量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有能力襲擊兩棲艦隊與運輸船隊的潛艇,多半也有能力襲擊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毋庸置疑,任何潛艇艇長都會把魚雷射向航母,而不是射向兩棲戰艦。從實戰角度出發,共和國海軍肯定會吸取勘察加半島登陸作戰的經驗,向前線部署海上基地,而海上基地的反潛能力也不容低估,加上海上基地更容易成為潛艇的襲擊物件,所以在登陸場附近,反潛護航艦隊的作用非常有限。
可以說,真正需要反潛護航艦隊的,就是連線登陸場與後方港口的海上運輸線。
從阻止共和國軍隊攻佔馬里亞納群島的角度出發,美軍除了拼命與共和國海軍爭奪群島的制海權與制空權之外,肯定得設法阻止陸戰隊上岸、或者讓陸戰隊在上岸後無法全力施展。
如此一來,美軍有足夠的理由把攻擊潛艇放在共和國海軍運輸船隊的航線上,而不是在登陸場與共和國海軍拼消耗。
可以說,這正是共和國海軍一再推遲登陸行動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共和國的造船廠拼命建造反潛戰艦的時候,美國的造船廠卻在加班加點的建造新型攻擊潛艇。雖然潛艇的建造週期長得多,但是美軍早已將留在大西洋上的攻擊潛艇派往太平洋,啟用了珍珠港的幾座潛艇碼頭,還在澳大利亞徵用了幾座能夠為潛艇提供支援的港口。
保守估計,到4月底,在太平洋上活動的美軍潛艇將超過40艘,其中半數將集中在關島以西的菲律賓海。
也就是說,在這個東西寬不到2000千米、南北長不到3000千米、面積大約4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內,至少有20艘美軍攻擊潛艇在等待機會。如果算上共和國海軍投入的同等數量的攻擊潛艇,還有伴隨兩國海軍主力艦隊作戰的攻擊潛艇,該海域的潛艇數量在50艘以上,密度高得嚇人!舉個例子,如果以同等的密度在太平洋上部署潛艇,則雙方總共需要投入大約2300艘潛艇,而在整個大戰期間,共和國建造的潛艇也不到1300艘,美國建造的潛艇也就只有1500多艘。
不管怎麼說,大戰在即,太平洋不再太平。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72章 圖蘭風暴
2058年4月27日,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開始轟炸馬里亞納群島上的美軍基地。
在此之前,天軍就按照總參謀部的部署,出動戰略轟炸機對馬里亞納群島上的美軍軍事設施進行了轟炸,甚至在3月初的時候,動用2架在年初才交付並且完成測試的空天轟炸機,對羅塔島上的美軍彈藥庫進行了轟炸。只不過,這些轟炸多半都是以襲擾為目的,而不是真的為了摧毀美軍的軍事設施。
不管怎麼說,天軍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大陸戰場上的地面部隊進軍烏拉爾,以及與美國天軍爭奪制天權。因為轟炸機部隊的擴充速度不比艦隊快多少,比如飛行員的培養難度就要比艦隊官兵高得多,而且戰略轟炸機的造價也不比戰艦便宜多少(和平時期,戰略轟炸機的價格與多用途驅逐艦相當,即便在戰爭時期,扣除與智慧財產權有關的費用,僅以材料與勞動力成本計算,戰略轟炸機的造價也與反潛護衛艦相當),所以在戰爭初期,天軍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作戰能力非常有限。樂觀估計,即戰損率不超過預期,也要到6月底,戰略轟炸機群的規模才有望翻番。要到2059年第一季度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