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個時候,攻打馬里亞納群島就不再是一次戰役行動,而是關係到全域性的戰略行動。
從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率看,正是受此影響,在5月初,裴承毅將元首的大部分行政工作交給了焦魃山之後,親自接過指揮棒,指揮共和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實際上只是指揮攻打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
顯然,對美國海軍來說,這也許算不上什麼好事。
不管怎麼說,連杜奇威都不想與裴承毅交手,其他美軍將領更加不可能在裴承毅面前佔到便宜!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75章 一擁而上
也許與裴承毅親自指揮有關,轟炸馬里亞納群島的行動並未受到美國向俄羅斯派遣地面部隊影響。從4月27日開始到5月7日結束,整整11天內,天軍轟炸機部隊出動68批次、8242架次,消耗巡航導彈10萬餘枚,摧毀目標5000餘個,損失轟炸機11架,傷亡飛行員17人。
如果光從損失與戰果來看,這11天的轟炸行動非常圓滿。
事實上,在這組統計資料中,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攻擊效率,即消耗彈藥與摧毀目標的比值。毫無疑問,5%的攻擊效率,不但算不上高,還低得嚇人。要知道,在以往的所有區域性戰爭中,包括與美國直接對抗的中東戰爭,戰略轟炸機部隊的攻擊效率都是這個資料的好幾倍,至少都在20%以上。即便區域性戰爭的強度有限,對提高攻擊效率有幫助,但是在前面的作戰行動中,即在大陸戰場上的轟炸行動中,攻擊效率也從來沒有低於10%,基本上都保持在25%以上。也許有人會說,大陸戰場上面對的是俄羅斯、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的是美國,攻擊效率低一點也很正常,可是低到5%,20枚導彈才能摧毀1個目標,那就很不正常了。
以當時的情況,美軍完善的防空與攔截系統確實起到了作用。
問題是,導致攻擊效率如此低下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共和國軍隊自身。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訊息,大陸戰場上的作戰消耗遠遠超過了之前預期,原本計劃能夠使用半年的彈藥儲備,結果在前4個月就消耗一空。要知道,這裡的“彈藥儲備”包括共和國軍火企業在此期間生產的彈藥。也就是說,到4月底的時候,共和國軍火庫裡的巡航導彈就將告罄。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消耗速度超過預期,所以在2058年初,國防部就調整了彈藥生產計劃,要求軍火企業提高產能。
問題是,在生產能力無法迅速提高的情況下,即新建造的廠房還沒有竣工、新訂購的生產線還沒有投產,而已有生產線已經24小時不間斷的運轉,要想提高產能,唯一的辦法就是簡化生產程式。如此一來,肯定會降低彈藥的技術指標,即降低彈藥的效能。
正是如此,在太平洋戰場上,轟炸機使用的巡航導彈實際上是“簡化版”的巡航導彈。
按照共和國國防部在戰後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早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天軍就針對戰爭期間,各類精密彈藥(即精確制導彈藥,天軍是精確制導彈藥的最大買家)的消耗量將超過戰前預期、庫存不足、產能不夠等特殊情況,制訂了一份秘密備用方案,而該方案的核心就是透過降低戰術指標來簡化精密彈藥的生產程式,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提高彈藥產能,滿足戰爭需求。
就拿專門供戰略轟炸機使用的重型巡航導彈來說,在不配備核彈頭,也就是不以戰略打擊為主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降低部分不必要的戰術指標,比如可以將複合閉路制導系統簡化成最基本的控制系統,即利用一個電磁場強度過載斷路器,讓制導系統在受到強制電磁干擾的情況下自動關閉,導彈則按照固定彈道飛完最後幾十千米,從而省去了複雜、而且昂貴的閉路制導系統,大大簡化了生產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
問題是,簡化了制導系統,導彈的攻擊精度肯定會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先進的制導系統還對提高突防率有很大的幫助。仍然以重型巡航導彈來說,在突防階段,即便遇到強制電磁干擾,導彈上的一套光學感測器還是會繼續工作,接收到高能鐳射照射的時候會讓導彈進行規避,並且在規避之後讓導彈回到原來的彈道上,從而使導彈具備應付鐳射攔截系統的能力。簡化了制導系統之後,這些功能都不存在了,或者被弱化了,從而使導彈在攔截系統面前的突防效率大打折扣。
這一點,美軍的戰鬥記錄就能佐證。
根據戰後收集到的相關證據,在2058年4月27日到5月7日,馬里亞納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