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的講,共和國當局也對塞班島上的惡戰有所準備。
進攻受阻之後,除了增添兵力之外,陸戰隊還在積極尋求新戰術,以及更加有效的進攻手段。
當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威力鑽地彈藥。
根據陸戰隊的作戰記錄,在5月底之前,陸戰隊航空兵(編制上隸屬於陸戰隊,作戰時則由海軍航空兵統一指揮)就在島上使用了好幾種專門為攻堅作戰、特別是對付堅固的下防禦工事設計開發的新式鑽地炸彈,其中就包括採用第五代戰術核彈頭的鑽地武器。不可否認,這些大威力武器的效能非常驚人,陸戰隊能夠在5月30日將戰線推到塔波喬山,佔領國會山鎮,基本上殲滅島嶼北面的美軍,就與這些彈藥有很大的關係。問題是,大規模使用大威力彈藥的後果也非常嚴重。要知道,塞班島是一座火山島,準確的說,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雖然島嶼下面的火山已經好幾萬年沒有活動了,塔波喬山也只是一座死火山,但是馬里亞納群島本身就是太平洋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積壓形成的,群島東面就是世界上平均深度最大的馬裡亞納海溝,而該地區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用地質學家的話來說,在塞班島上使用那些爆炸威力達到數十噸、甚至上千噸的大威力彈藥,等於向沸騰的油鍋裡灑水,是愚蠢而且危險的舉動。事實上,在5月27日,也就是陸戰隊航空兵首次在島上使用千噸級戰術核彈頭的當天,塞班島東面大約200千米處發生了一次4。2級地震。雖然是深源地震,而且震級不高,沒有引發海嘯等自然災害,但是誰都知道,這次地震肯定與共和國軍隊在塞班島上的作戰行動有關,與那些威力驚人的彈藥有關。
在數百名地質學家聯名上書之後,裴承毅在5月31日下達命令,禁止使用爆炸威力超過1噸的大威力彈藥。
雖然陸戰隊的將士有點不以為然,畢竟沒有幾個軍人懂地質學,也沒有多少軍人會把地質學家的話放在心裡,但是元首的命令仍然得到了執行,畢竟軍人是紀律性動物,沒人敢違背最高統帥的命令。
不能使用大威力武器,就只能另尋他途。
從某種意義上講,塞班烏登陸作戰持續數個月,也與戰術探新有很大的關係。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陸戰隊的官兵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用推土機掩埋美軍地下工事的出口,或者對的下工事的出口進行爆破。還有人提出向地下工事灌水,甚至有人提出用毒煙把藏在地下的美軍燻出來。當然,這些辦法不是沒有效果,而是實施起來的難度太大,且效率不高。拿“掩埋法”來說,美軍的地下防禦系統裡有好幾套可控聚變反應堆,能夠以電解的方式製造氧氣,加上有地下水源與足夠守軍堅持大半年的給養,就算把美軍埋住,也不等於高枕無憂了。更何況,美軍早就有所防備,比如準備了不少的鑽探裝置,隨時可以在別的地點開闢出口。共和國陸戰隊再厲害,也不可能用鋼筋混凝土與鋼板把整座塞班島包裹起來吧。
直到5月下旬,陸戰隊才獲得了一種真正能夠讓美軍膽怯的攻堅利器,即代號“掩體終結者”的智慧反坑道彈藥。
與其說是彈藥,還不如說是一種智慧機器人。
這種相當於一個籃球大小的智慧機器人,由一具精力螺旋槳驅動,配備了可見光與紅外線攝像機,因此可以由士兵操控。進入坑道之後,如果通訊受到干擾,則可以按照預定程式作戰,比如利用配備的小口徑電磁槍消滅坑道內的有生目標(因此該機器人上還有一具生命感測器,專門用來在坑道內搜尋活著的敵人)。更重要的是,如果遇到地下掩體,而且沒有能夠趕在敵人關閉掩體大門之前進入掩體(如果進入了掩體,智慧機器人則會引爆攜帶的炸藥,直接摧毀掩體),智慧機器人就會用攜帶的超聲波探測系統對掩體進行探測,確定掩體的結構之後,轉為挖掘模式,並且將攜帶的炸藥敷設在掩體外面的金屬殼體上。當炸藥引爆之後,就會以共振的方式在掩體內產生足以讓人員致死或者致殘的震盪波與次聲波,達到殺傷掩體內有生力量的目的。
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武器。
在最初的時候,美軍還不知道該如何應付這種智慧武器。到戰役後期,隨著美軍搞清楚了“掩體終結者”在對付有裝甲防護的地下工事時的方法後,美軍也找出了相應的應對辦法,比如設定更多的隔音層。
問題是,幾乎沒有任何材料能夠隔絕次聲波,也就沒有辦法徹底消除“掩體終結者”的威脅。也就是說,就算美軍不會被震盪波震死,也會在高強度次聲波的攻擊下致殘。甩為次聲波最容易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