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伏擊得到眾多護航戰艦掩護的主力艦。退一萬步,除非捱得特別近,不然潛艇也很難用被動聲納確定艦隊的航行資料。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任何大型艦隊發出的巨大噪音都能被潛艇在數百千米外發現。
有此就足夠了,反正那12艘潛艇的任務就是為第一主力艦隊提供最基本的安全警戒。
當然,在戰術行動中,這種安全警戒也能變成有效的戰術偵察手段。
原因很簡單,12艘潛艇都在各自的特定海域活動,因此可以根據發出警報的潛艇來大致判斷美軍艦隊的方位,然後出動偵察機,或者直接由第一主力艦隊用“偵察炮彈”來確定美軍艦隊的準確位置。因為東南方向上的潛艇警戒線與第一主力艦隊的距離在1500千米左右,即便加上潛艇被動聲納的探測距離,在潛艇發出警報的時候,第一主力艦隊與可疑目標的距離在1500千米以內,即可疑艦隊已經在第一主力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使用“偵察炮彈”顯得更實際一點。
受此影響,張雪峰制訂的戰術非常簡單,簡單到幾乎讓人無法相信:用“偵察炮彈”確定敵人的準確位置後,讓戰艦在中央火控計算機的控制下,自動進行攻擊。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等於沒有戰術安排。
原因很簡單,旗艦上的中央火控計算機(這是旗艦獨有的,而且也是艦隊裡計算能力最強大的計算機)會自動分析處理“偵察炮彈”發回來的所有戰場資訊,如果發現了特徵與打擊目標資料庫裡的某種、或者某幾種敵艦一致的可疑目標,計算機不但會自動將火控資訊分發給艦隊裡的所有戰艦,還會啟動應急控制系統,即由旗艦統一控制所有能夠對目標進行打擊的戰艦。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計算機會向艦隊司令發出是否進行打擊的詢問,只要艦隊司令或者具有指揮權的其他軍官,比如值更長與艦隊軍令長選擇“是”,計算機就能自動發起攻擊。
這種先進的火力控制系統,將人為的干擾因素降到了最低限度。
由此看得出來,張雪峰幾乎什麼都沒有做。
這麼說肯定有問題,因為主力艦與主力艦隊的火力打擊戰術、即那些預先設定在火控計算機裡的作戰方案几乎都與張雪峰有關,其中不少甚至是由張雪峰一個人想出來的。毋庸置疑,這些預設作戰方案都進行過模擬測試,而且都被證明是可靠的,而且是在相應特定情況下的最有效戰術。
客觀的說,在戰鬥節奏超過人類反應速度的情況下,讓計算機控制戰鬥是唯一選擇。
只不過,誰也不能否認,人才是戰爭的第一要素,計算機最多隻集算得上是排在第一位的戰鬥工具,而工具永遠只是人手裡的武器。即便在這種用毫秒計算勝負的時代,人的作用仍然超過了計算機。
可以說,某些時候,一個只有人的大腦才能想出來的點子,要比任何計算機按照邏輯分析出來的戰術都要有效得多。
這其中,自然包括偵察戰術。
按照張雪峰的安排,艦隊的偵察任務由隨行的巡洋艦與驅逐艦負責,而不是讓主力艦挑起全部重擔。
僅此一點,就讓第一主力艦隊的戰術變得更加靈活,也有了多次選擇的機會。
與美國海軍一樣,共和國海軍也開發了多種型號的“偵察炮彈”,並且可以非常方便的組裝與改變“偵察炮彈”的用途,比如在安裝高解析度的可見光照相機之後就主要在白天天氣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使用,而安裝了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之後則主要在天氣情況惡劣的時候時候,配備紅外與自外感測器之後則在夜間使用,如果使用廣角攝像機之後則用在戰後的打擊評估。
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海軍的“偵察炮彈”也是輕量級的。
前面提到過,在電子裝置足夠先進的情況下,沒有必要用重達900千克的炮彈來執行偵察任務。在採用450千克彈體的情況下,“偵察炮彈”不但可以由主力艦發射,也可以用護航戰艦上的電磁炮發射。準確的說,如此不需要將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以上,主要用護航戰艦上的電磁炮發射。
原因很簡單,“偵察炮彈”上的助推發動機能夠將其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
可以說,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眾所周知,在不使用增程彈藥的情況下,巡洋艦與驅逐艦上配備的第一代螺旋電磁炮最多隻能將標準質量的炮彈發射到850千米之外,比主力艦上的第二代螺旋電磁炮的射程短了許多。事實上,即便在使用增程彈藥的情況下,450千克級電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很難達